跟着高铁游皖北 | 那段属于宿州新汴河的岁月...... | 2024中国国际旅交会浴火重生

图片


探索历史长河  邂逅文明瑰宝



图片

这是一条有宿州情感的河

蜿蜒的河道

缓缓地流入宿州人的心里

这是一条有故事的河

它的前世今生

牵挂着所有宿州人的心

它就是——新汴河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汴河作为豫皖苏三省人民历经三冬四春完成综合性大型人工运河,宿州城区西北戚岭子截引沱河,向东穿过津浦铁路,经灵璧县、泗县和泗洪县入洪泽湖溧河洼,全长127.1公里。




图片



新汴河的开挖解决了困扰淮北地区的水患问题沉寂千年的汴河,像传说中的凤凰在浴火中重生。


新汴河开挖
图片


1966年10月,国务院批准开挖新汴河,1970年5月竣工。按照排涝 “五年一遇”,防洪 “二十年一遇”标准建设。拆迁村庄31个,房屋4254间,完成土方1.13亿方,国家投资1.57万元。新汴河水系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3150平方公里,安徽省3334平方公里,江苏省78平方公里。新汴河问世至今,淮北地区再无全域性水患,成为新中国治水奇迹。

图片
图片
开挖场景


新汴河开挖背景
水患水患,深重灾难
图片

南宋至近代,淮北地区长期水患严重,发生了400余次较大水灾。据《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仅在1736—1911年间,淮北各地洪涝年次分别是泗州116次,灵璧104次,宿州98次,怀远95次,萧县86次,砀山84次。

《东方杂志》宣统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宣统二年(1910年)水灾,宿州、灵璧几乎全境陆沉,无论岗洼,无无水之地,无不灾之区……目下宿、灵南境一半,难民死者半,逃者半,间有存在者,现正扎缉草庵席棚而居,亦将奄奄待毙”。


图片

水利纠纷,愈演愈烈
图片

严重的水灾使豫皖、苏皖边界水利纠纷不断。1963年豫东商丘地区发生特大洪水,安徽省在边界修筑阻水工程,给商丘地区带来巨大损失。苏皖边界也多次产生水利纠纷1964年元月,皖苏两省省委负责人在合肥达成《关于苏皖边界水利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同年2月,豫皖两省签署《关于豫东地区与安徽省边界水利问题的处理意见》。

图片
痛定思痛,根治水患
图片

1949年至1966年的18年中,宿县地区平均每三年就遭遇一次大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动辄上千万亩,平均每年减产粮食5至6亿斤。全区耕地面积1600万亩,1954年7月大水,全区成灾面积1200万亩。1963年受灾面积1380万亩,全区90%的生产队缺粮,按每人每天6两粮食计算,全区度荒需救济粮8亿斤。毛主席了解这个情况后,十分震惊,指示做好救灾工作。水灾还导致生产资料和群众财产重大损失,治理水患成为苏豫皖三省人民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迫切需要。


新汴河开挖过程
准备阶段
图片

一是调查研究。1963年,淮北地区水灾后,宿县地委书记和行署副专员等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总结本地治水实践,学习借鉴海河等治理经验,统一认识。认为皖北的水患主要是由 “洪涝矛盾”所造成,解决的根本办法是:“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各走各路,洪涝分开;分而不死,机动灵活”,逐步形成“洪涝分排、高水高排”的治水理念。

二是制定方案。新汴河工程自1963年酝酿,先后编报《规划报告》、《修正规划》和《扩大初步设计》,形成沱濉新河、原河疏浚、新沱河、新汴河南线、新汴河北线,新汴河改走界洪新河漫滩行洪等六个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在新汴河改走界洪新河漫滩行洪方案基础上最终形成新汴河修正方案。该方案优点一是着眼全局,彻底做到洪涝分排,达到根治目的;二是消除上中下游排水矛盾,共同受益;三是受益面积大、收效快,拆迁少,土方量相对较少;四是河线位置合理,利于淮北地区通航和水利灌溉。

图片
图片
开挖场景

三是国家批准。1966年2月,副总理在徐州传达北方农业会议精神,会上宿县地委书记汇报新汴河工程方案,得到副总理和水利部副部长的支持,同意兴建,指示进行扩大设计。



7月

安徽省水利厅和宿县专区水利局完成《新汴河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及概算。


8月9日

省水利厅向水电部报送《新汴河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和《新汴河工程设计任务书修改意见》,设计新汴河工程河底宽度115米,堤距600米,五年一遇和二十年一遇排洪流量分别为900和1460立方米每秒。


10月14日

国务院下达《关于新汴河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批复》,新汴河开挖获得国家批准。

四是施工准备。开挖新汴河,根治水患,是宿县专区400多万人民的多年期盼。在新汴河工程获得国家批准前,宿县专区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准备工作,在民工、物资、组织、资金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一旦国家批准,立刻开工。

图片
施工阶段
图片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负责人。

1966年10月29日,宿县专区新汴河工程指挥部成立并办公,指挥部设在中共宿县地委党校。各县成立新汴河施工总队。

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发扬了治淮的优良传统,积极奔赴工地,参加工程建设。整个淮北大地,一队队民工,从四面八方,拉着粮草、木棒,带着工具,打着被褥奔向工地。绵延百里的新汴河工地上,车推人抬,上下穿梭,忙碌不绝。


图片
图片
开挖场景


二是新汴河开挖的三期工程。

根据安徽省委“两年完成、当年受益、第三年扫尾”的要求。



1966年11月13日

指挥部发出第一期工程任务及施工要求通知,由宿县涵闸指挥所承担的宿县地下涵工程率先开工,打响新汴河开挖第一枪。


1967年初

由于文革的原因,新汴河工地无人领导,秩序混乱。1月15日,工程指挥部被迫宣布全线停工。不久安徽省水利厅工程指挥部与宿县军分区商量,组建“新汴河工程领导小组”,借助人民解放军的力量,3月28日,新汴河工程复工。


1967年12月30日

中共中央文革小组电示安徽省军管会,明确规定新汴河工程不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确保新汴河工程顺利施工。

三是新汴河工程完成概况。

新汴河工程包括本干工程、濉河引河、沱河及影响地区处理工程。广大干部群众冒冰雪斗酷暑,劈开徐家岗,智伏流沙层,猛攻砂礓盘,鏖战拦河坝,共完成土方1.13亿方,石方l0万方,混凝土9.9万方。建有大型水利枢纽3座(宿县闸、灵西闸和团结闸),地下涵3座(新北沱河、唐河和石梁河),进水闸1座(沱河进水闸),公路桥3座(宿符公路桥、泗县公路桥和青双公路桥),新建铁路桥1座(津浦铁路桥)。


文字来源:汴河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图片




全新面貌 焕发新生

如今的新汴河已然变成集防洪、休闲运动、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网红景点,新汴河景区也有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利风景区、安徽省省级幸福河湖、安徽省中小学节水教育基地、宿州市河长制改革实验基地等诸多荣誉头衔。人民群众在新汴河畔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图片

图片


一条河,一座城

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腾

宿州因汴河而置

因汴河而兴

宿州人正扬着奋进的风帆

在时代的浪潮中昂扬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