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将白塔寺院区4号楼
正式命名为“其敏楼”
以纪念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先驱
中国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验奠基人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始人
陶其敏教授
为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做出的贡献
同时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乔迁新址
落户“其敏楼”
开启研究与治疗的新篇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红松,党委副书记高杰、邵晓凤,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饶慧瑛,副所长封波、刘峰及眼科、高血压科、医疗美容科、党院办、医务处、护理部、基建处、总务处、白塔寺综合办公室等相关科室代表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1975年7月1日,在医院的全力支持下,陶其敏教授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并命名为“7571疫苗”。此后,陶教授继续引领创新,研制出我国第一代乙肝与丙肝诊断试剂,为我国肝炎防治事业树立了里程碑。陶其敏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赢得了广泛认可,1978年北京市科委专项拨款,为人民医院建造此楼,以支持肝病研究的发展。
了解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的故事
10月31日,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新址启用揭牌仪式在白塔寺院区举行。
仪式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红松主持。他向肝研所搬迁工作中,基建处、总务处、医务处、护理部、信息中心、保卫处以及白塔寺院区综合办公室等各兄弟科室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讲述了陶其敏教授置身疫苗研究的艰辛历程,以及医院以“其敏楼”命名此楼的深远意义。他指出,这座楼不仅见证了陶教授引领着一代又一代肝研所人奋斗于中国肝病防治事业的历史,更是医院对肝研所发展寄予厚望的象征。以楼名纪念陶教授,期望激励后辈“人民人”传承老一辈的崇高精神与宝贵传统,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肝病防治事业攀登新的高峰。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饶慧瑛就搬迁后的肝研所建设情况作简要介绍。她回顾道,昔日陶其敏教授正是在这座楼内引领肝研所书写了辉煌篇章,而今,肝研所回归“其敏楼”,重返历史底蕴深厚的白塔寺院区,开启了新的征程。目前,肝研所的主要办公区域分布在4号楼(“其敏楼”)与5号楼,工作重心聚焦于肝病和感染病的科学研究,以及与肝病和感染相关的临床检验工作。期待肝研所能在这片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土地上,于“其敏楼”内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的百年精神,全体成员将潜心钻研,不懈探索,续写肝病研究领域新的篇章。
王俊院长代表医院党政班子对肝病研究所的“乔迁之喜”表示祝贺。王院长表示,肝研所有着优秀的历史传承,作为医院的拳头学科,曾经为医院带来巨大荣光。随着疾病谱的不断演变,肝研所始终与时俱进,走在抗击感染疾病的最前沿。无论是SRAS还是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核酸检测,肝研所都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不仅提升了人民医院的声誉,更为北京市乃至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王院长强调,此次搬迁是医院整体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肝研所搬迁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肝病科病房也设在白塔寺院区,更是将肝病研究的“拳头”攥得更紧,形成更强合力。搬迁后的肝研所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衷心祝愿肝研所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勇攀医学高峰,不断实现更大的梦想,期待“其敏楼”成为人民医院的一张亮丽名片,闪耀在医学的长河中!
启动仪式后,王俊院长一行参观了肝研所“其敏会议室”、临检实验室等区域,详细了解各部分空间的规划与使用,与肝研所深入探讨学科未来的发展规划。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将持之以恒
为中国防疫事业
中国传染病和肝病防治事业
贡献更多“人民”力量!
供稿 | 肝病研究所 佘少平
拍摄 | 田竞冉
编辑 | 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