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珍藏在铁皮箱中的记忆

图片

图片


珍藏在铁皮箱中的记忆

作者 | 王江宁



父亲在西北边疆服役的30多年里,我们经历了多次搬家。从我记事起,家里总要腾出位置摆放一个铁皮箱。它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听任岁月流淌。

20世纪90年代,新疆南部某地发生地震。在官兵的帮助下,经过近1个月的艰苦努力,当地村民的生活逐渐恢复。部队返营的前一天,一位经营铁艺小作坊的柯尔克孜族老大爷,给父亲送来一个亲手打制的铁皮箱。父亲再三拒绝,不料老大爷眼含热泪地说:“你们解放军帮我们老百姓建了新房、修了羊圈、种了庄稼,是我们的恩人。我打了一辈子的铁,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给你做了一个铁皮箱当作纪念……”盛情难却,父亲将身上仅有的津贴偷偷塞进老大爷开裂的衣服夹层里。自此,铁皮箱就成了父亲军旅生涯中珍视的伙伴。

铁皮箱上,时常挂着一把铜锁,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我上小学时,有一次戏弄同学,被老师知道后叫了家长。父亲驻守的地方,距离学校很远。母亲当时有急事在身,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匆匆向领导请了事假赶回来。他羞愧地给同学及其家长道歉,才得到他们的原谅。

回家后,父亲思来想去,提出让我写检讨。近1个小时后,我终于把沾满眼泪的检讨书交到了父亲手中。那天,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打开铁皮箱,把检讨书放进去。

自那之后,我对铁皮箱产生了一种畏惧之感。看到它,就仿佛能够感受到父亲严厉的目光。

高考那年,我顺利考上了军校。第一次放寒假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军装向父亲展示。父亲拍拍我的肩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可看着父亲被紫外线晒得黝黑的脸庞和稀疏花白的头发,我心中却泛起一阵酸涩。

那天,我提出打开铁皮箱看看,父亲欣然同意。这是这么多年来,铁皮箱第一次由我亲自打开。箱子里,整齐地摆放着父亲参军以来获得的立功奖章和荣誉证书,还有我各个年龄阶段的珍贵照片。我成长的每一步,都能在铁皮箱里找到印迹。翻到最下面,我看到了儿时写的那份检讨书。细细回味时,却发现那后面多出来几页,竟是父亲写给我的一封信。

“小宝,现在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我辗转反侧毫无睡意,索性打开台灯,认真阅读了你写的检讨。年幼的你很多字还不会写,只能用拼音代替,努力向爸爸承认错误。其实,爸爸亏欠你和妈妈很多,尤其是缺乏陪伴和关心。我对你批评得多,表扬得少,希望你将来能够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你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在照顾你,而爸爸多数时间只能在电话里听听你的声音,休假时看看你可爱的面容。在你成长的道路上,爸爸错过了太多重要的时刻。高原缺氧时常让我头痛难耐,但每当听到你的健康成长和点滴进步,爸爸又充满了干劲。你曾在作文里写道:尽管很少见到爸爸,但爸爸是大英雄。我相信等你长大了,一定会理解爸爸。爸爸永远爱你!”

原来,在粗犷豪放的父亲心中,也藏着这般细腻温柔的情感。正如这外表坚硬的铁皮箱,里面满载父女间的温情。

铁皮箱里,还珍藏着父亲的许多照片。他身处不同地域,穿着军大衣,脸上带着明显的“高原红”。我明白,他把青春融进了西陲边关,那些照片记录了他的青春足迹。毕业分配前,我也毅然选择了边疆。在高原的日子,我经历着父亲的经历,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各自的军旅时空仿佛在边关重叠……

今年“八一”当晚,演出的帷幕在战友们的掌声中缓缓落下。热闹的气氛逐渐变得安静,台上仅剩下担任主持人的我。那一刻,我只想赶紧拨通父亲的电话,向他送去节日的问候。

当晚,父亲破天荒地发了条微信朋友圈。照片里,他打理着铁皮箱,沧桑的脸上,皱纹舒展,写满了喜悦。铁皮箱不再上锁,父亲和我多年来的荣誉证书超过了箱盖。父亲动情地配上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胜于蓝。”

(首发于《解放军报》)


图片

 本期主播 简介 

杨沁怡

曾服役于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愿用声音传递军旅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温 馨 提 示

欲了解“喀喇昆仑卫士

宣传要点提示或投稿

请登录军区党委机关网

融媒体投稿综合管理平台

精  彩  推  荐

图片

总监制张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