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对行侣,“王庆明、甘正伦捐赠作品展”在浙美开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通讯员 吴佳钰

“本来展览中的‘湖山行旅’的‘旅’,用的是伴‘侣’的‘侣’。在杭州的南山路、西湖边,每当春秋佳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王庆明、甘正伦两位老师手牵着手,戴着帽子一前一后地行走。”11月1日,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湖山行旅——王庆明、甘正伦捐赠作品展”开幕式上,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回忆道。

图片

展览海报

此次展览的两位主人——王庆明和甘正伦夫妇都是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作为浙派人物画第二代画家的重要代表,王庆明擅长意笔人物画,其画深得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先生真传,并在作品题材和画面氛围营造上有所拓展。甘正伦则是著名的版画家,受业于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等先生,尤以水印木刻闻名。

2022年底至2023年初,夫妇俩分批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他们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老师的作品共计237件。

“王老师和甘老师的作品始终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既有时代性又饱含民族魅力。潜心教书育人的他们,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不竭的内在动力和艺术教育家们的职业精神与操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说。

图片

展厅现场

图片

展厅现场

图片

展厅现场

“浙派人物画”如何写生?

20世纪50年代,在贯彻执行党关于文艺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下,浙江美术界以当时浙江美术学院为中心展开了中国人物画的变革,浙派人物画应运而生。

学生中,有几位“女将”十分引人注目,王庆明就是其中颇为突出的一位。1955年,王庆明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五年制本科中,主要学习写意人物画。

图片

王庆明照片

在展厅之中,观众惊喜地发现: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这些“浙派人物画”中鼎鼎有名的代表人物,如今作品齐聚在了展厅之中。在上学期间,李震坚的浑厚、方增先的灵变、周昌谷的巧妙都对王庆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庆明还记得老师李震坚在课堂现场示范的场景:“李先生喜在课堂内现场示范,与学生一起作画,佳作迭出。看李先生写生是一种美的享受,那种激情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他的大批人体写生,也是出自他为研究生示范期间。

“你要在专业上取得突破,最好的办法是到生活中去画一批写生(并建议去少数民族地区)。”周昌谷对王庆明说。

图片

《月光曲》中国画 王庆明 84x47cm 1992年

《从雪山走来》《哈尼族妇女》《陕北人家》……听从老师的指导,1980年王庆明曾两次去往少数民族地区,画了一批写生。她偏爱儿童、少女和母亲等主题,她笔下的宋庆龄、林徽因,以及少数民族同胞、各国女性和孩童无不形神兼备,令人感受到淳朴、美好的生活气息。

图片

《意大利女画家》中国画 王庆明 69x69cm 2005年

除此之外,王庆明还用画笔画了不少伟人、志士和先驱: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秋瑾、黄宾虹、茅盾、廖承志等也无不形神毕肖,画面充盈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尤其在其代表作之一《黄宾虹》中,她融入了对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理解,这幅画堪称浙派意笔人物画的“笔墨大全”。其他如《潘天寿》《冰心》《紫藤与少女》等,人物和配景相得益彰,显示她出深湛的意笔花鸟画功底,显露出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等花鸟画大家处所得之真传,充分体现了笔墨中吸收写意花鸟画和书法表现的理念。

图片

《西泠五友 》中国画 王庆明160x132cm 2010年

领域不同,但有所交集

在王庆明创作的《茅盾在故乡》一画中,有观众惊喜地发现,背景中的石桥运用了版画中拓印的方法。其他作品,例如《青年宋庆龄》《意大利女画家》等作品背景,也采用了印制的手法处理,使得画面效果更加丰富,与众不同。

这些灵感,少不了丈夫甘正伦的帮助。

图片

《茅盾在故乡》中国画 王庆明 176X125cm 1984年

图片

甘正伦照片

1957年,甘正伦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62年五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自此,素描教学和版画创作成为了甘正伦的事业主线。在版画系教素描时,甘正伦常常拿着王庆明的素描作品到教室给学生党示范作品进行讲解,说明国画系的素描也适合版画系的素描教学。

图片

《晨雾》版画 甘正伦 39x56cm 2002年

水墨的灵动启发了甘正伦,烟雨中信步而行的乡女、与孩儿昵依的母亲……在他创作的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木印木刻作品《雨》《晨雾》《菜花黄》之中,那朦胧湿润的背景里,江南人的一梦、一日、一生由此展现,颇具水墨画的余韵。

2005年,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开始实施,甘正伦心仪于红色选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又名《播火记》), 化刀为笔,以近似全因素素描的方式克制而准确地叙写压抑的时代氛围。同时,在这一晚年力作的构思中,他以史实为前提展开合理构想,通过有限的画面组合提炼出关键性的历史场景,但特意保留了第二图以虚击实,升华意境——冷雨、黑伞与旧宅映衬着译者坚定的背影。这幅图于叙事链环中似是可省略的一瞬,却富有戏剧张力,叩击着人心的柔软之处,继而为史诗画作赋予了一种温润的意味。

图片

《怒吼吧!黄河》版画 甘正伦 56x62cm 1982年

图片

《冬》版画 甘正伦 37x53cm 1991年

图片

《三峡月》版画 甘正伦 47x36cm 1984年

(文中图片由浙江美术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