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秒长鸣,24秒暂停,
三分钟内响三遍,预先警报你听……
前不久,
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收获了百万点赞,
唱的正是防空警报的相关知识。
↓上下滑动查看↓
防空警报歌谣口诀
防空警报响起,间隔长短各异
防空警报那有着极强穿透力的嗡鸣声,
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城市防御体系的关键一环,
它在和平时期承担着
预警自然灾害和紧急事故的职责,
战时则起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作用。
你知道防空警报有哪几种吗?
听到警报时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为什么它可以让全区都听见?
牢记防空警报的三种类型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为3分钟;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时间为3分钟;
解除警报:连续鸣放3分钟。
当我们听到预先警报后,应立即拉断电闸,关闭燃气,熄灭炉火,盖严储存饮水,转移易燃物品,关闭门窗,帮助老幼病残,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食物、水、证件),迅速有序地就近进入人防工程或指定的安全隐蔽地域。
当听到空袭警报后,应迅速进入人防工程隐蔽。人防工程就在我们身边,设有人防工程标识,比如广州的天河又一城、花城汇等地下商业街,平时市民日常出行需要搭乘的广州地铁,身边小区、写字楼等的地下停车场,都可能是防空地下室。
图源:广州日报
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人防工程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
在室内:可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靠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在室外:在开阔地、低洼地、草地迅速卧倒隐蔽,不要在高压线、油库等危险处停留。卧倒时双手交叉,放到胸前,脸部夹于两臂之间,嘴巴微张,防止爆炸带来的冲击波损伤。
在公共场所:不要惊慌、拥挤、乱跑,就近进入防空地下室、地铁车站等地隐蔽。
当听到解除警报后,应清点携带好自己的物品,有组织地撤出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地带。并配合人防专业队伍开展抢险抢修工作,如就近救护伤员、找寻被困人员、扑灭初起火灾、消除沾染、消除潜在危险等。
警报解除后,仍要注意收听广播,了解行动注意事项,如哪些道路不能走,哪类食物、饮水不能食用;关注疫情通报、放射性沾染、染毒或带菌情况通报;了解敌空袭规模、方式及城市破坏情况通报,以及下一次敌空袭的预测等,以便有效地做好再次防空行动的准备。
防空警报的“大嗓门”与发声原理有关
防空警报那类似蜜蜂的低鸣声,最初起源于机械做功。早期的防空警报器是由人力摇动使机器运转,进而发出声音。发展到后来,防空警报器的警报机制主要分为电机型和电声型两种。
图源:北京大兴国动办
电机型防空警报器的关键部件包括:鸣轮、定轮(包括发音窗口)、定位座、定位器、不锈钢罩、电动机和底座。
它的发声原理和我们常见的空竹类似,转动时,电动机驱动鸣轮以大约2880转/分钟的速度高速旋转,高速旋转会将周围的空气进行压缩,然后再将压缩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挤向密集的发音窗口,产生共鸣,从而发出警报声,而且它的不锈钢罩还能对声音起到折射和扩音的作用。
电声型警报器由主机和扬声器构成。工作原理是将警报音频电压信号,通过主机功放转化成音频电流信号,进而驱动扬声器发出音响警报信号。同时,扬声器也能起到放大警报声音的作用。
另外,用于在城市范围内广泛传播警报信号的,一般是大型防空警报器,声压级在一百分贝以上(相当于装修电钻的声音)。
合理布局、多媒体联动也很关键
防空警报之所以覆盖范围广,不仅取决于警报器的功率和音量,还依赖于科学的布局和广泛的传播网络。
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内,为了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警报,防空警报器通常被安装在高处,如建筑物顶部、广播塔或专门的警报塔上。高度越高,声音传播得越远,越不容易被障碍物阻挡。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警报器的布置通常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规划,在一个城市或大区域内,防空警报器之间的距离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防空警报信号在城市传播距离约为750米),以确保各个警报器发出的声音能够相互覆盖,形成一个完整的声场。这种声场可以让声音穿透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达到更远的距离。
除了物理布局,现代防空警报系统还与广播、电视、移动网络等多媒体平台紧密结合。通过这些渠道,即使市民身处封闭的建筑物或地下空间,也可以通过手机、收音机或电视接收到警报信息。多渠道、多层次的警报覆盖机制,确保了防空警报能够全面覆盖一个区域,让所有人都能及时接收到预警信号。
了解应急科普知识,
提高国防观念和防空意识,
珍爱和平,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