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股份,“看见”智慧物联|探访“新质生产力先锋”系列

全文4216字,阅读约需1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大华股份从调度通讯行业起家,现已转型为智慧物联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服务于城市数字化和企业数智化转型。

02公司研发人员占1.2万人,每年研发投入强度在10%左右,持续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03除此之外,大华股份将视频能力与企业MES系统融合,推出视频MES方案,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

04目前,大华股份已在工业、金融、交通等多个领域推出智能解决方案,拓宽业务范围。

05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将技术能力和方案能力传递到行业内,满足各行业的碎片化场景需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西湖景区、亚运会场馆、银行柜台、交通路口,人们已经对公共场所的各类安防设施司空见惯。

它们是摄像头,又不全然是摄像头。视频画面是数据,是人流、车流和工作流,它们背后的安防企业大华股份(002236.SZ),也已经转身成为了一家智慧物联公司。

1993年,大华股份从调度通讯行业起家,2001年进入视频监控领域,最近几年则转型为智慧物联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服务于城市数字化和企业数智化转型。

这背后,是企业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也是1.2万多名研发人员长年累月的技术积淀和创新。科技创新之于企业,如同隐而不发的“隐藏绝技”,一经亮相,即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以视频为核心

大华数智展厅位于杭州滨江的大华股份总部园区,没有两小时是逛不完的。

进门就看到一块20米高的LED显示屏,携数字智能时代的蔚蓝色潮汐扑面而来,一层楼7000平方米的面积不算太大,但层层叠叠的实物、沙盘和模型展演,却有些让人应接不暇。

图片

大华数智展厅,受访人供图

这里每天要接待多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合作伙伴和客户。在大华股份研发中心副总裁李广义看来,对比公司的客户群体基数和业务场景,展出的内容还远远不够。

很多人对大华股份的认知,还停留在一家安防企业,眼下他们想要让更多人知晓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

大华股份早期主要从事安防视频监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当时的核心产品是嵌入式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硬盘录像机)。这是一款图像存储的计算机系统,用于长时间的录像、录音,是安防领域的后端硬件产品。

2006年,李广义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硕士毕业,加入大华股份。这一年,正是中国安防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四百多人的大华股份创下了4亿多元的营收。他们在那年招了数百名大学毕业生,这群人后来成为大华股份各业务的骨干和带头人。到2023年,公司员工的数量增至2.3万人,研发人员的数量多达1.2万人;营业收入从4亿多元,增至322亿元。

图片

大华营收和研发投入情况/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制图

研发在其中功不可没。以2002年研发的8路音视频同步嵌入式DVR打头,几个自主研发的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成为支撑大华股份发展的基石。

2006年,大华开始涉足以摄像机为代表的前端产品。当时前端相机以索尼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为主,2010年他们开创性地把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技术引入前端相机,让它高清化、成本更低。

2012年,大华股份推出自主研发的HDCVI(高清复合视频接口)技术,这是一种基于同轴电缆的高清视频传输规范,采用模拟调制技术传输,逐行扫描高清视频。它解决了模拟相机清晰度不高、同轴电缆传输距离仅限百米以内的两大痛点,且不用改动原模拟相机时代的施工布线,就能快速完成前后端设备从标清到高清的更换升级,后被HDcctv联盟采纳,成为中国安防行业的第一个国际标准。

看似已经越来越普及的相机,他们也尽力在曝光、聚焦等细节方面做到极致。比如,在一个球机设备里采用8个800万像素的环形镜头,可以将不同视角捕获的画面放在同一个画面里,形成360度无死角画面,全无拼接痕迹;可以识别3-4公里范围内的车辆及其运行;热成像相机,可实现黑夜和大雾天气的安全监控。

大华股份的主业,仍沿着既有产品,围绕着安全、安防业务体系展开,2013年推出软件平台硬件化技术,把平台和后端整合在一起,形成安防解决方案,让视频监控的大规模部署和维护变得更为简单。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大华股份快速消化和吸收新技术,用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这些技术能力对外输出,开始了业务变身,也有了展厅墙面上的那句企业愿景,“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

让MES系统长出眼睛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物联,传感器是其中一个重要设备。

在大华股份研发中心企业基础SDT总经理施晓洲看来,大华在视觉领域有着天然的独特优势。因为相机的镜头可以看到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白天黑夜,已经超越人眼的限制,它还跳出了水压、温度等仪器仪表类传感器的范围,实现无接触、远距离的传感,非常适合作为视觉传感器,应用到各行各业。

在视觉之外,大华股份也在探索全域6D感知体系,用空间、时间、色彩、亮度和多频谱波段技术的创新组合,比如X光、紫外线、红外线、太赫兹、毫米波雷达、微波等,从多角度来提升设备的感知能力。

2021年10月,大华股份发布“Dahua Think # 云联万物 数智未来”战略。这个“#”号,十分形象,“两纵”代表城市、企业的业务布局,“两横”则是AIoT(智能物联)和物联数智两个技术平台。两年后,它又升级到2.0版本,融合物联感知、算网融合、视觉大模型、数据智能等技术,完善软件的工程化能力,赋能千行百业的客户。

大华原来的业务,是帮助客户建立安全体系,通过安全管理部门来间接辅助经营管理;现在,则是为客户构建出一个"数智化体系",从整个业务流程来做安全生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提质增效。这意味着他们要与客户的生产业务产生强关联、强结合。

现在,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比如在工业领域,大华股份推出了视频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方案。他们将视频能力与企业MES系统融合,联合生态伙伴,让MES系统“长出眼睛”,能看见生产执行过程的状态,解决生产链路上的视觉死角和质量问题,出现问题时可以实现快速定位和追溯。

此外,通过物联网关接入各种产线设备数据,数据叠加视频,辅以智能算法,还能优化生产流程。比如,在一个生产作业现场,通过摄像头来获取仪表读数,通过算法识别异常,在生产源头降低产品的不良率,而非等到产品生产出来。在金融场景,它又可以用来监测各种合规业务,如款箱交接须三人在场、大额存取款须双人办理等等。

视频,加上物联感知接入的数据,还可以跟企业原有的IT信息系统数据融合,汇集工位、车间、工厂等不同层级的数据,更直观地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这极大地拓宽了大华股份的业务范围。比如,原本的园区安防业务,可以升级为五位一体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覆盖通行、办公、安防、能耗、园区运营,直观地通过数字孪生平台统一管理和调配,调取实时监控画面,从停车场车位上的过夜车到火灾警报位置的具体情况等。

在商业综合体,除停车、安防等基础业务之外,通过各类客流设备,在不涉及客流隐私的情况下准确感知客流情况,帮助优化商场布局、店铺运营,有针对性地引流等。

不同于以云服务切入智慧物联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通信类企业,大华股份成为智能网联服务商的时候,有自己的上万款智能硬件打前站,有前期的客户合作为基础;除了25000多家业务合作伙伴,营销中心也覆盖了中国293个地市、两千多个区县。

2015年之前,大华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公共安全,2015年之后开始不断细分,比如在政府业务中细分了交通、应急,尤其在企业端,细分成能源、教育、工商企业、建筑、金融等13个行业,逐一做实。

李广义也坦言,现有业务结构还是以通用的物联解决方案和产品为主,真正深入到客户核心业务的占比还不高,未来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做出更多与客户实际生产和经营强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行业很宽,技术很深

大华股份的产品和业务倚重技术创新。自2014年财报开始披露研发投入情况以来,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在10%左右。这在业务范围包括硬件生产制造的企业,实属不易。

研发投入一面是人力资源,另一面是研发设施。大华股份现有的2.3万多名员工,一半以上是研发人员。他们有一个5000平方的工程实验中心,里边有包括射频、器件、可靠性、声波、EMC(电磁兼容)、各类环境等30个实验室。此外还设立了五个基础研究院,分别为先进技术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院和产品工程院。

图片

大华股份员工和研发人员情况/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制图

对企业来说,技术变革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需求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供给侧。“我们的行业范围很宽,同时每一个领域对产品、技术的深度要求又很高,这让我们积累了很多、很难、很强的自身能力。”在李广义看来,为了真正解决用户需求,促成了大华自身的能力提升,反向也支撑其拓展新的业务范围,不断循环和迭代。

时下火热的人工智能(AI)技术,给了大华股份更多的业务抓手。

对大华股份来说,AI并不是新事物。十年前,他们就已经把AI技术用于智能交通的车牌识别。这是早期AI的典型应用场景,但那时主要还是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

2023年初ChatGPT引爆大语言大模型,大华股份快速跟进,在2023年10月推出自研的星汉大模型,它是一个面向行业的解析式视频大模型,更贴近产业化落地应用,全面提升视觉解析能力,让算法变得更精准,学会更复杂的场景理解,让产业的算法训练变得更简单,现已在能源电力行业和城市治理行业落地。以前AI只能识别单个行为,现在可以识别和理解多个复杂行为的组合。以透明厨房为例,食物掉落,工作人员捡起并放回餐盘。如果按以前的单个动作分析,这种不合规动作是无法被判断的,现在的行业大模型可以准确判断出这一违规操作,保障食品安全。

图片

大华股份“星汉”大模型示意图

AI大模型加上大数据,可以解决过去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实现一些过往不太可能的智能检测。此外,通过多样化的传感设备,拓展了感知的边界,使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

以变电站场景为例,大华推出了智慧变电站在线远程巡视方案,从单一的“看”(视频监控),逐步延伸至嗅觉、触觉、量测以及智能判断等多维度感知,通过热成像产品对主变压器、开关刀闸等关键设备进行定时定向的温度监测,同时,通过声纹传感器实时采集变压器的运行声音,并自动分析诊断其是否存在异常。这确保了巡视业务的高效执行和闭环管理,实现日常巡视频次提升600%,巡检效率提升30%以上。

大华股份内部沉淀了一套“1+6+N”的企业中台技术架构,其中1是整体的企业数智化转型统一架构,包含物联中台、智能中台、数据中台、交互中台、业务中台和开放中台等6大中台能力和N类场景化应用。

他们在企业侧的智能中台沉淀了一个企业行业场景算法池,现在已经有13个行业,累积了500+的成品算法。这些行业场景算法会经历场景算法的洞察、实验室的算法测试、实际项目的检验, 以项目落地为依据,有经验总结、案例指导、现场测试数据、推荐产品等关键信息。用多行业场景素材,训练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算法,就能不断提升算法的准确率及复用性。

图片

大华境内外营收情况/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制图

李广义说,“我们现在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业方案,但企业端行业多、场景多,业务复杂,机会落在各个行业的每一个碎片化的场景里,大华股份要把技术能力和方案能力传递到行业内,需要联合客户共创,在两边做耦合的过程,仍是挑战。”

他们与客户共创,也与合作伙伴一起做融合。大华股份现有AI算法和AI训练开放平台还可以直接部署在客户的场景,有些涉及信息安全、个性化的场景,客户可以自己上传本地的图片和数据,训练出自己想要的算法。

多年积累的技术能力,不仅支持大华股份在国内的发展,也支持其拓展海外业务。2024年6月,李广义去了一趟中东,面对面感受到了地产、教育、金融、能源客户的强烈需求。他说,同行业的场景和业务痛点接近,而中国的智慧物联行业解决方案领先全球。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一跞

责编 罗仙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