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出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明星出轨的花边新闻中,却难得见到舆论对女性这么友好的一次。
近日,有八卦媒体曝光70岁的刘晓庆曾出轨,出轨对象是一名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男摄影师。二人于2015年相识、恋爱,而彼时刘晓庆与第四任丈夫王晓玉的婚姻还处在存续状态。
2019年,男方发现刘晓庆在跟他交往的同时和其他人也有暧昧关系,跑去质问刘晓庆,刘晓庆刚开始否认,之后逐渐疏远了对方,2021年彻底将其拉黑。这位50多岁的“男小三”过了三年依然对此耿耿于怀,于是把热恋时的聊天记录和语音爆料给了狗仔。
(是的,你没看错,七十多岁的刘晓庆头像是二次元偶像初音未来↑)
每个信息单看都很魔幻,但发生在刘晓庆身上又都很合理。
爆料发出后,0人审判刘晓庆的出轨行为,而是把火力对准了“知三当三”、披露他人隐私的前男友。刘晓庆本人对前男友的回复“你留着这个对你是光荣,你戳穿这个对你是耻辱”也被网友评价为“女王发言”。荡妇羞辱那一套在她这儿行不通了。
(爆料发出后刘晓庆发给前男友的语音↑)
与此同时,刘晓庆轰轰烈烈的人生和抓马精彩的情史掀起了又一轮的考古热潮,年逾七十的她经此一役后风评反而更好了。
刘晓庆一生取得过很多耀眼的成就,但真正要定义她,一句话足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明星”。她的自传《人生不怕从头再来》的开篇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成长的大背景,就是新中国的发展史。”这话别人讲或许有夸大之嫌,刘晓庆讲,恰如其分。
作为家喻户晓且活跃至今的初代“顶流”,刘晓庆是娱乐圈变迁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折射时代情绪一面最好的镜像。
01 从“晓庆丫头”到互联网“女皇”
关于刘晓庆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解读。
没有演员能红一辈子,刘晓庆也一样。属于她的高光时刻远去后,刘晓庆本该像她同年龄段的演员那样,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在观众冷却的记忆中成为一个落满尘埃的时代符号;又或者转型幕后,在镁光灯照耀不到的地方升华自己的艺术生命。
但刘晓庆没有,她不但要演,而且不挑,好的烂的都演,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也要演。
这些角色包括但不限于,《隋唐英雄》中的少女欧阳飞燕,曾经和刘晓庆一同出演《小花》红遍大江南北的陈冲在这部剧中饰演她的婆婆;《我有一个梦》中的少女孕妇叶青儿,女主挺着孕肚骑车上学的片段引发热议后,网友调侃她上的应该是老年大学;《冰雪狙击2》中17岁的丹娘,饰演这个角色时刘晓庆71岁,比饰演她父亲的演员大18岁.......
(《我有一个梦》↑)
网友的群嘲没有对刘晓庆造成任何影响。今年六月份的采访中,当记者问她想饰演《封神》中的哪个角色时,她自信满满地回答“妲己”,并表示自己保持得很好,重返青春演二三十岁完全没问题。
互联网就是一个这样神奇的地方,任何话题都能转化为流量,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且足够自洽,那就一定能迎来被理解的那天。大冰如是,刘晓庆也如是。
今年以来,嘲讽“晓庆丫头”的声音变少了,认可她敬业精神的人变多了。她在采访中回应过这个问题,自己年轻的时候演老太太大家都觉得没问题,为什么反过来却要遭受非议呢?
(刘晓庆饰演的老年武则天↑)
短视频时代不需要多么深刻的道理,但需要铿锵有力的金句,而这刚好是刘晓庆的一大强项。在一轮又一轮的传播中,“晓庆丫头”变成了“女皇”“庆帝”。
丰富的情史则帮她进一步补齐了“大女主”的拼图。二三十年前,刘晓庆的婚外恋、三角恋、姐弟恋就已经足以养活各种八卦小报,而在如今道德观全面缩紧的娱乐圈,她的风流逸事已然成为传奇。
从前她和姜文是婚内出轨,现在是正当时的“姐狗文学”。“女顶流”刘晓庆和初出茅庐的姜文因戏生情,被捉奸之后“年下小狼狗”姜文写悔过书都不忘表白姐姐,“因为我爱她!”
同样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还有晓庆慧眼识才斥巨资,姜文英雄救美奔波苦的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没钱开机的时候,是刘晓庆出钱出力,甚至不惜动用家人买米买菜的钱;刘晓庆落难的时候,是姜文四处奔走,帮她取得了取保候审资格。尽管二人交往时各有数不清的风流债,但“买卖不成情谊在”,是谓“江湖儿女”。
(刘晓庆与姜文在法国的住宅中↑)
姐狗双向奔赴的故事中“不配有姓名”的前夫哥陈国军,在和刘晓庆离婚后写了一本书,书名相当直白:《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字里行间对刘晓庆多有贬低之词,但当二十多年后,已经三婚(和刘晓庆是第二婚)的他登上综艺节目,谈到死前的愿望,说的却是想拉着刘晓庆的手对她说,“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唯一的、我用全身心爱过的一个人。”
这足以证明刘晓庆在采访中说的“他们都会对我很怀念”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个拥有顶级美貌、事业心超强、我行我素绝不内耗、甚至敢在娱乐圈“开后宫”、每一任还对她念念不忘的顶流女明星,还有比这更匹配眼下流行的“大女主”模板的形象吗?
02 “大人,时代变了”
刘晓庆没变,是时代变了。
海清在FIRST影展上呼吁行业多给中年女演员机会是2019年,《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开播是在2020年。而早在2014年的时候,刘晓庆就发微博“中国女人放弃自己太早了.......别忘记我们有责任展示生命的美丽,那是女人应有的生命尊严。”
为什么刘晓庆的“出轨”无法对她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因为在熟悉古早八卦的人眼中,刘晓庆这一辈子就没怎么在轨上。
在她年轻的时候,剧团演员拿的是死工资,一个月五十块。于是在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部留名史册的电影时,刘晓庆经常从剧组失踪,频繁地出去“走穴”,开一辆游牧“大篷车”四处卖唱。
因为她的节目质量、演出态度、上座率都是最好的,刘晓庆从演员摇身一变成了“穴头”,带着其他的演员一起赚钱。有时候钱不够,她就拿自己的酬劳分给大家,因此得名“大猫”,即扑克牌里的“大王”。“我的每一分钟都要用来不是挣名,就是挣利”是她当时的座右铭。
(“走穴”中的刘晓庆↑)
身为导演的李翰祥经常因此在剧组暴跳如雷,发动工作人员把出去“走穴”的刘晓庆找回来;但到了1996年,李翰祥想把小说《荆轲》拍成电视剧却苦于没有投资的时候,是当时已经下海经商的刘晓庆,投资了1200万。
在李翰祥导演拍了四集后去世的情况下,刘晓庆独挑大梁,用剩下不到一半的预算把其余36集拍完,也就是后来的《火烧阿房宫》。因为刘晓庆在剧中一人分饰三角,这部剧成了后来部分网友吐槽她“戏瘾大”的证据,但自传中写到,是李翰祥导演要求她出演片中三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物。
刘晓庆的婚恋观也非常超前。结了四次婚的她在采访中曾说“每次都是被人家追着,追晕了、逼婚,然后那就结婚吧。”
她在自传中写“长期以来,我是不婚主义者。一直认为世界上最不人性的事情之一就是婚姻。同时认为50年之后,婚姻这种形式会面临消亡”“为什么要结束灰姑娘的童话?我不喜欢被约束。我是个不羁的家伙,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我不想承担责任。”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女明星公开发表这些言论,会引起怎么样的热议和轰动?刘晓庆写这本书的时间是2015年,确如网友所言,“是时代赶上了她”。
03 刘晓庆的生命美学
刘晓庆有很多名言广为流传,但其中最能代表她个性的莫过于那句“我从来没想过自杀。若有一天,我非正常死亡了,那一定是他杀,你要帮我报仇!”
不管是处在人生的巅峰还是低谷,刘晓庆身上那种超乎常人的生命力和情感能量,始终是她身上最鲜明的标识。
2002年她因偷税漏税被调查时,她已经想到自己出狱后的“戏路”:“演不了年轻的演老的,再不就演囚犯,肯定比别的演员角色理解深刻,我有亲身体会......坐牢就得坐大牢,不然就不坐,哪怕把牢底坐穿!就是当演艺界囚犯的一号也行。”
在为期422天的监狱生活中,她要求自己每天早晨跑8000步,每天冲凉水澡。牢房很小,跑步的时候其他“号友”就贴在墙上,这样刘晓庆就可以在四方块的面积里跑两个对角。
此外,她还学起了英语,并请律师给她带当时在港台风靡的《琼瑶全集》《古龙全集》《卫斯理全集》等畅销书,她想研究这些人为什么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她定期写文章投稿给看守所的小册子,给同监室的人编排集体舞,甚至竭力说服管教和她一起打羽毛球。管教说没见过她这么想得开的犯人,她嬉皮笑脸地回答,“因为我是——刘——晓——庆啊!”
422天后她从看守所之后,身体比她进去之前还要好,多年的胃病基本康复。姜文和朋友们请她吃饭,陈佩斯朱时茂为她组局,没有想象中的哀情,刘晓庆所到之处欢声笑语一片。朋友们说她哪里是从号子里出来的?分明是去了巴黎度假!
(刘晓庆入狱后的首张曝光照片,卓伟拍摄↑)
刘晓庆的一生就是“有这种意志力做什么都会成功”这句话的具象化。她当然并非“完人”,但她用穿透大风大浪的顽强意志、用几十年如一日固守本色的价值观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美学。
如果说刘晓庆是一面镜子,那她照出的不仅有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还有在社会氛围中蔓延开来的精神上的无力感,比拼搏、奋斗更受追捧的是“躺平”,人们不再谈论梦想,而是拒绝“画饼”。
这是一个万物虚弱的时代,刘晓庆身上满溢的生命力其稀缺程度已经接近“标本”。
这也许才是刘晓庆、向太,甚至是张兰能重新站在风口的原因,网友从她们年轻时的故事挖掘出自己想看见的那部分,并用全新的互联网叙事重新编码、传播。
(向太也曾被考古,也收获了“大女主”的评价↑)
过去我们说“英雄”“老天爷”“大男人”,近年的互联网涌出了很多与之对应的女性表述:“英雌”“老天奶”“大女人”......语言代表着的是思维方式和权力关系的转变。网友一遍又一遍地使用“女人中的女人”时,其实是在表达,我们前所未有的需要更多具有力量感、富有生命力的女性偶像。
当影视剧和新一代女明星还在致力于塑造和扮演“小白花”“甜妹”,这样的需求便唯有通过“考古”才能得到满足。
这才是刘晓庆翻红给内娱上得最深的一课。
文末,分享刘晓庆自传结语中最后一段话——
“每天醒来一睁眼,看到洒进室内的遍地阳光,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活着真好。
更好的是,还有那么多不可知的,宛如万花筒一般丰富、绚烂、千变万化的未来。”
Let’s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