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骊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
10月2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仁宗街道房岩村“夕下骊山”餐饮店,西安游客程格一边欣赏秋日美景,一边悠闲地品尝着咖啡。“每周都会带着家人走进骊山,感受最纯粹的生态之美。”
“好生态最值钱。骊山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保护得好,景色美,周边的回头客也多了。”“夕下骊山”餐饮店店长杨美飞速敲击键盘,为顾客下单。“我们租的是村民家的老房子,一出门就能看青山、看云海。游客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接待了500多人次,仅咖啡就能卖100多杯。”
服务员岳雪绒是房岩村村民,2021年起在这里工作。“我们店里的5个年轻人,其中3个人都是房岩村的。在家门口工作,我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谈起如今的生活,岳雪绒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房岩村距离临潼主城区14公里,地处骊山之巅,平均海拔1078米,森林覆盖率达79%,年平均温度22摄氏度,2019年获评“国家森林乡村”。依托骊山环山路沿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原址改造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房岩村打造了“云集”“硕田溪谷”“夕下骊山”等一批网红打卡点,通过联动发展,将环山路沿线的15家民宿(农家乐)连线成片,吸纳就业人数480余人。
“下午这个桌子已经预定了,有些客人必点的特色菜提前就要把食材准备好。”在离“夕下骊山”餐饮店不远处的“童画农家乐”,61岁的房岩村村民陈转粮跟妻子正忙着整理餐桌。
“果园不仅丰盈了‘钱袋子’,还使房前屋后原本破碎、光秃的山体披上了‘绿装’。”陈转粮介绍,他利用自家8亩多坡地种植蟠桃、杏、樱桃等经济作物,游客可以认领果树,参与管理和采摘,“现在村里环境卫生清洁,道路平整畅通,自家的农家乐生意和土地每年都能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生活根本不用愁。”
“近年来,房岩村投入资金400余万元,逐步改造村容村貌,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整体风貌焕然一新。”房岩村党支部书记陈红武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2024年9月,该村入选“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守望乡愁,幸福可期。沿着环山路一路前行,走进“中国传统古村落”仁宗街道仁宗村。整个村庄林木环抱,山野鸟语花香,曲径通幽处石碾、石磨等旧时农耕老物件触手可及,仿佛是凝固了时光。
仁宗村地处骊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0%,很多地方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400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2022年7月,来自商洛的年轻人鱼明明第一次来仁宗村就被村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吸引。次年,他在仁宗村创办了全村第一家民宿——南亩耕民宿。他们用“春山外”“东篱居”等富有诗意的名字为客房取名,用木耳、土鸡等乡野美味招待八方来客。经过一年多的“耕耘”,民宿游客接待量已近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万元。
“没有想到古村落也能成为现代人重返自然、放松心灵的打卡胜地。”仁宗村党支部书记王忠臣说,南亩耕民宿利用原村委会废旧房屋、院落,充分结合关中传统民居特色,就地取材,由仁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建设,每年可为村经济合作组织带来2万元的收入。
“以前村里到处是土房、土墙和土窑洞,环境脏乱、基础设施差。如今,窑洞、土房成了民宿、茶社,土墙也变为文化墙,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愿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王忠臣说,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超10万元。难以想象,2016年以前,这个村还是无主导产业、缺乏经济来源的一个普通村。
“目前仁宗街道建成了以穷庐、丹青、南亩耕等为代表的特色民宿集群,打造了3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上山旅游休闲,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赢。”仁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世军说,他们街道依托自然资源走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之路,辖区的厚重文化和秀美风光已转化为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仁宗街道所在的骊山是临潼区的重要生态屏障。2008年至今,临潼区持续在骊山范围实施秦岭北麓林业生态修复保护项目,累计栽植侧柏、油松等各类苗木超过800万株,骊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由2007年的37.2%提高到2024年的92%以上。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临潼区“千万工程”推进更有底气。近年来,当地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成8个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等级民宿11家,一批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也应运而生,全面释放农文旅融合产业潜能,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我们正聚焦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产值’,以‘山上做减法’呵护生态,‘山下做加法’提升业态,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推进秦岭北麓整体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临潼区相关负责人说,临潼区全力推动骊山区域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文、旅、康、体产业集群,助推生态“颜值”变“产值”。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哲浩 李洁 通讯员 王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