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底伊乐 仁寿县融媒体中心 邓海腾 马竞遥
10月30日一大早,四川原野禾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嫡便和村民们来到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粮食种植基地(以下简称“粮食种植基地”)一起掐“尖”。“我们第一批的产量大概有1万斤以上,从今年的天气来看,这一批应该算是‘早市’。”一见到记者,秦嫡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
村民正在采摘豌豆尖
眼下,粮食种植基地首批100亩豌豆尖迎来丰收,秦嫡和村民们穿梭在豌豆地忙着采收、搬运豌豆尖。“今年上市时间早,能赶上好价格,同比去年高出了一倍。”秦嫡介绍,这批新采摘的豌豆尖经冷藏包装后,将销往北京、上海、新疆、深圳、广东等地。
据了解,待豌豆尖采摘销售结束后,这片土地会种上小麦。
秦嫡介绍,为最大限度发挥粮食种植基地的作用,基地上半年种玉米,下半年种小麦,中间套种一个月的蔬菜,让土地轮作。“我们现在已实现全面机械化,飞机打药、旋耕机器播种等各种农机设备协同作业,保证粮食产出。”秦嫡说。
秦嫡
今年34岁的秦嫡接触农业种植只有5年,是个名副其实的“新农人”。 聊起为何一头“扎进”土地里,她有讲不完的故事。
秦嫡与农业的缘分要从2015年说起。这一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的她开始从事农资销售工作并积累了一定资源。2019年,有着浓浓故土情结的秦嫡,辞去年薪20万销售经理的工作,回到家乡汪洋镇秦湾村承包了50亩土地,开始种植花椒和药材。
但创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农村交通、劳动力、水源、天气、市场等问题,2年时间里她亏了30万元。
到底要怎么干?
“那段时间很难,但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县农业农村局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主动上门送政策。”秦嫡回忆道,经过多方比较,最终她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的汪洋镇联系村来发展农业。这里,也是她母亲的家乡。
说干就干。
2022年3月,秦嫡成立四川省原野禾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400亩土地进行水稻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秦嫡家水稻最高亩产达1503.62斤,获得眉山市首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单产讲”“优秀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也达到平均亩产300斤,玉米平均亩产879斤,昔日的撂荒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粮食种植基地
套种玉米和大豆,又种植水稻、白油菜、豌豆尖和羊肚菌……这是秦嫡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探索出的“粮食+”模式。她根据每年市场需求选择冬闲时种植的农作物,并积极打开销售市场,助力“冬闲田”向“增收田”转变。
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我平时主要负责抽水灌溉。抽水一年要忙4个月,一个月有1000元的工资,其余时间也在打临工,一年下来工资很可观。”村民张秀才说。
秦嫡告诉记者,等这一批采摘的豌豆尖销售完毕后,她又要开始为村民培训种植管理技术,带领更多村民参与种植,提升就业本领。作为“四川省第三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仁寿县返乡创业明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带动村民致富,真正把“粮袋子”“菜篮子”变成增收的“钱袋子”。“我希望在我这干活的村民们都能挣到钱。”
(仁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