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见面会现场作者与张宝英老师合影
作者 朱开斌:国家级中式烹调师、全国烹饪大赛才艺金奖获得者,陈氏太极拳第13代传承人,一位喜欢传统文化的餐饮工作者。
小的时候喜欢戏曲,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是每周日必看。工作以后,由于时间原因不能看直播就在网上看回放。几十年来,对戏曲、对豫剧的迷恋和爱已经是融入骨子里的DNA,每当听到梆子声响,心情就会格外兴奋和愉悦,眼前的烦恼会随着梆子声响一扫而光。
豫剧旦角“陈、常、崔、马、阎、桑”六大流派的作品当中,最能打动自己、触动自己内心深处那根脆弱神经的流派,就是崔兰田先生创立的豫剧崔派艺术。
她饰演的人物都是典型的农家妇女,人物善良、命运悲苦,却闪烁着人性道德的光芒。命运悲惨的人能引起人们的怜爱与同情。从她们身上能唤醒人类最起码的良知。
柔中有钢的秦香莲,雍容大度的窦氏女,善良刚烈的崔金定,贤孝质朴的柳迎春等,崔兰田先生塑造的一系列舞台艺术人物形象,各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休息的时候不管是做家务还是其它的事,手机里播放的都是崔兰田先生那如泣如诉、委婉悲凉的唱腔。
2003年的时候断断续续看到了连载在安阳日报的《崔兰田传》,觉得很不过瘾,四处寻找整部作品,当时没有找到。
二十年后,2024年10月27日《豫剧大师崔兰田》读者见面会在安阳市图书馆举行。
在现场,我获得了作者杨奇先生和崔派传人张宝英老师签名的新书,捧着沉甸甸墨香四溢的新书,心中感慨万千!
时代的差距,我无缘亲眼目睹大师在舞台上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只能通过影视资料欣赏大师那端庄大气、沉稳内敛、委婉含蓄的表演。
《豫剧大师崔兰田》以人物的成长过程和艺术流派的形成为主线,空间跨度非常大。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向读者缓缓叙述了一位艺术大师的人生轨迹。真实地再现了崔兰田先生七十余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以及她那坚韧不拨的艺术人生。
崔兰田先生5岁跟随母亲外出寻父,后居家逃荒到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艺,在周海水,贾锁等师傅们的正确教导下,她刻苦学习,很快成为了豫剧“十八兰”中的佼佼者。
太乙班的周海水、贾锁等师傅善良而且教学有方,他们让崔兰田活学活用,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去正确发挥练习。科班期间的勤学苦练,为她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周海水、贾锁等启蒙师傅将她带进了梨园行,学到了基础知识。张庆官师傅带她扣响了艺术殿堂的大门。
她在张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演唱技巧,如鼻音和高低音的运用,这也奠定了她以后的流派风格特点。
在洛阳,她观摩陈素真的表演。
在西安,她与常香玉合作,不断学习两位名家的长处。
樊粹庭先生对她的指导又让她的表演上了一个台阶,樊老师给她示范刀马旦的架势时讲:“单刀看手,双刀看肘。净角要撑,旦角要松,生角要弓,武生取当中。身如撑,膀如焊,脚如钉…….”
可以说,西安是崔兰田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崔派艺术形成的初级阶段。
扎根安阳,是崔派艺术的发展和成熟期。
三次进京演出,总理接见、元帅鼓励,让崔派艺术名震京华。走出河南,全国巡演,青海湖边、雪域高原、黑龙江畔、天涯海角,低回哀婉、苍凉浑厚的声腔传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全国各地的观众领略到了豫剧崔派艺术的独特魅力!
崔派艺术的发展过程,崔派艺术的风格特点,崔兰田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影响力,杨奇先生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以其渊博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站在学术的高度对其做出了全面、深刻、详细、中肯的评论,我从《豫剧大师崔兰田》一书以及其他渠道读到过很多他们妙笔生花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戏曲工作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戏迷来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在书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代大师勇攀艺术巅峰的缩影,而且还有许多非常生动,能触碰和打动到我心灵的细节故事描写,如亲情、友情、师徒情等等。
初次登台在《杀庙》中成功塑造了韩琪,师傅奖励她一个大的窝窝头,她拿起窝窝头不舍得吃,想留给家里的妈妈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她的懂事让我看了心疼。
兰光剧社刚成立时,她就把孤身一人年逾古稀的贾锁师傅接到身边赡养,她像对待父亲一样照顾师傅12年。
贾锁师傅逝世以后,她披麻戴孝为老人送终。
她们师徒之间有一个很感人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崔兰田去看望师傅,她从师傅家里出门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这时,正好同院子里的一个大娘从外面回来,对贾锁师傅说,看到外面有个女的摔倒,不知道是不是被雷击了,吓的贾师傅赶紧冒雨去寻找崔兰田,到她家才发现她已经安然到家。
夜深人静,崔兰田与母亲慌慌张张逃离洛阳,刚坐上火车,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她们的视线。崔兰田的好友和搭档姚淑芳来了,她隔着车窗递个崔兰田一个布包说:“这是我专门给田妹做的。”说话间火车启动,姚淑芳的身影消失在后方。崔兰田打开包裹才知道是一双新棉鞋,瞬间,她的眼泪如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掉,这个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她们之间的姐妹深情深在这一刻也深深打动了我。
崔兰田带着妹妹崔兰玉与周光灿第一次约会,二人相互倾诉过往,越说心越近,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都觉得有满肚子说不完的话。炉子里的火苗把崔兰田的棉鞋烧糊了,糊味熏醒了睡眼朦胧的妹妹崔兰玉时,才意识到棉鞋烧糊了,此时,天已经亮了。这个场面很温馨,对崔兰田和读者来说都很难得,自打她出生到18岁,我看到的都是她挨饿讨饭、刻苦练功、演戏,天天过着担惊受怕、东奔西逃的生活。苍天的眷顾,让这个命运多折的女孩享受到了爱情应该有的美好时光。
1957年,曲艺名家赵铮老师被错划成右派,崔兰田在外演出的地方遇见了赵铮,她买了一条活蹦狂跳的鱼去看望赵铮,时隔44年后,赵铮老师谈起这段往事依然深情赞叹崔兰田的为人。
1961年,陈素真被错划为右派,她身处逆境,门可罗雀。崔兰田带着徒弟张宝英去找陈素真,并让陈素真教自己的徒弟张宝英《宇宙锋》。她买了两条鱼让张宝英给陈素真带去。张宝英回到安阳向领导汇报演出时,崔兰田特意嘱咐戏报上写“陈素真亲受”五个大字。
她不避政治风险,对危难之际的杨兰春、赵铮、陈素真等人的态度,我看到了一代宗师灵魂深处的高贵品格。别说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是在今天,如果你出了啥事,特别是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未知数的情况下,身边的人恐怕都是和你绕道而行、躲着你,恨不得与你撇清所有关系,恐怕你连累到他,都想与你划清界限。
社会从来不缺少大师,而是缺少真正的大师。偏处豫北小城的崔兰田为什么能创立一个艺术流派?崔派艺术为什么会名震梨园、风靡全国,是因为崔兰田先生真诚、善良和正直,她灵魂深处散发着人性道德的光芒,她把一个人字写的是堂堂正正。
一次演出转场的途中,因大雨汽车无法前行,她带领剧团人员背起行装步行前进,按期到达地点完成了演出任务,她心里始终装着观众。她带病坚持演出,两次病倒舞台,她视舞台为生命,她为艺术献身、忘我的精神令人鼓舞。甘当绿叶扶持学生,为教育者树立了楷模。不计个人恩怨,提携十年浩劫中为难她的戏曲青年人,她光明磊落、坦荡的胸怀令人敬仰!
崔兰田的从艺生涯是一座励志的丰碑,激励着所有的读者!
一个流派要想传承和推广,一是必须有杰出的艺术传承人,二是必须有媒体宣传者和文献记载。
几十年来,杨奇先生怀着对崔兰田先生的敬重之心和对崔派艺术的满腔热情,为崔派艺术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他用朴实的语言、优美的文字,为崔派艺术、为中国戏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崔兰田先生用心血浇灌和缔造的崔派艺术在弟子张宝英老师的手中,得到了传承与推广。扎根在豫北古城下的幽兰,历经严寒酷暑、风风雨雨依旧风姿高雅、悠香四溢,这缕缕清香传遍了千家万户……
渴望也期待,看到杨奇先生新作《张宝英传》问世!
(来源 闲云阁随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