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养殖基地远景。
双阳鹅养殖产业项目。
王秋菊教授(左一)指导研究生进行鹅养殖技术研究。图片由省教育厅提供
□本报记者 赵一诺
深秋时节,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双阳镇双阳村鹅养殖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第一批商品鹅已经出栏,养殖户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依托省教育厅搭建的优势资源,这里正在兴起一场科技兴农的热潮,曾经安静的村庄,因鹅养殖的兴起而焕发出勃勃生机。近日,记者深入一线,见证这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厅地校企合作 打造鹅养殖示范村
今年春天,省教育厅驻依安县双阳镇双阳村工作队积极协调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采取校村共建方式,推动双阳鹅养殖产业项目建设落地。该项目以八一农垦大学鹅研究团队为技术依托,由依安县万禽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建设,省教育厅利用“高校强省”专项资金投入100万元购买养殖实验设备等。从选址、育种、养殖技术到销售,各个环节全程大力支持,助力双阳鹅养殖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5月19日,双阳村举行了“黑龙江依安狮白鹅科技小院暨双阳鹅养殖示范村建设”等相关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赵永强、八一农垦大学“寒区白鹅培育与养殖研究团队”、依安县职教中心、依安县万禽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双阳村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些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厅地校企合作帮扶模式正式启动,为双阳村鹅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赵永强说,双阳鹅养殖基地占地面积约280亩,设计年养殖能力50万只,总投资6000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6000万元~8000万元,将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为双阳村每年保底增收土地租赁金2万元。同时,农户还可通过入股分红增加收益,真正实现高校有实训基地,镇村有产业项目,集体有增收渠道,村民有就业岗位,逐步构建“养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依安县优质肉鹅养殖产业发展壮大。
科技加持 创新养殖技术助农增收
今年夏天,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王秋菊教授带领她的研究生团队再次来到双阳镇,开启了一场为期50天的科研攻坚战。在科技小院的实验室里,师生们埋头研究,仔细分析鹅饲料样本,认真记录每一组数据,寻找最适合当地鹅生长的饲料配方。在养殖场里,他们顶着烈日观察鹅的生长情况,与养殖户进行深入交流,了解鹅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养殖技术。
“怎样才能让鹅长得又快又好?”这是王秋菊教授在科技小院的一次交流中,向养殖户们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开启了双阳村鹅养殖产业的新篇章。历经上百次不断尝试,最终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的新饲料配方,不仅能够提高鹅的生长速度,还能增强鹅的免疫力,降本增效。养殖户张大爷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养鹅都是凭经验,现在依托科技小院的技术支持,运用科学的养殖方法,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技术培训+帮扶 推进鹅产业全链条运行
“北方适合养什么品种的鹅?”在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联合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为双阳镇农户们举办的鹅养殖技术培训课上,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培训课上,专家们围绕鹅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从品种选择、疾病防控到养殖模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现场教学、互动问答,也有基地调研、案例分析,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
从项目起步开始,省教育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就协调解决用地审批等实际困难,协助新建鹅舍、鹅保育舍、饲料储备加工车间等,购置全自动饲养设备和设施,实现了双阳村鹅养殖业从品种研发、养殖到推广的全链条运行。此外,省教育厅创新联农助农帮扶机制,会同八一农垦大学共建双阳鹅养殖示范村,筹划建立“厅领导+机关处室”包联农户模式,对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提供优质鹅雏,现场指导并跟踪养殖情况,为其解决实际困难。这一帮扶机制大大促进了校地合作,推动省教育厅机关全员、全流程参与帮扶村鹅产业的发展。
“今年,省教育厅根据村民意愿筹集启动资金5万元,购置优质脱温鹅雏2400余只,扶持养殖户101户,推动双阳镇党委政府以双阳村为试点,成立牧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促进鹅养殖产业发展,打造鹅养殖示范村。”赵永强告诉记者。
自6月6日投放鹅雏至今,鹅养殖基地已出栏15万只,存栏9万只,为双阳村近30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科技帮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