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生代中国问题专家对华观念迥异,但“强硬派”目前占上风

美中冲突源于之前将两国相连的全球秩序的崩溃。不幸的是,许多美国领导人看到美国实力削弱,本能地试图巩固它,并反击那些似乎正在破坏美国实力的势力。要克服“零和僵局”,美国需要正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于现行国际秩序的不满,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体系。

说这些话的是美国智库昆西研究所东亚项目代理主任文哲凯(Jake Werner)。他曾是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芝加哥大学的哈珀-施密特研究员和台湾交通大学的富布赖特学者。他被认为是美国的中国问题新生代专家中“温和派”的代表之一,在美中大国竞争一片“喊打喊杀”的氛围中,文哲凯的上述观点显得有些另类。

中评社报道,在美国大选来临之际,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最近推出了播客系列“总统邮箱”,其中一期的主题是讨论“中国挑战”,辩论的双方是文哲凯与托宾(Liza Tobin)。

托宾是“特别竞争力研究项目”的经济高级主管,曾任中情局经济分析师、美军印太司令部中国战略焦点小组特别顾问,2019年7月到2021年11月担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她的观点在当前美国主流的“强硬派”中具有代表性。 

从这期播客双方的辩论看,美国新生代美中关系研究专家在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存在迥然不同的观点。但是从现实看,“强硬派”观点占上风,而文哲凯自己也承认,讨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不满的声音,“被排除于美国政坛之外”。

对于如何定义当前美中关系的性质,以及美中关系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两位专家首先就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托宾认为,“系统性竞争”(systemic rivalry)比“战略竞争”(strategic competition)更能反映美中关系的现状,因为rivalry更能体现高风险和零和博弈的性质,但还没到双方必须展开殊死搏斗的地步。有时为了“救火”可以暂时搁置分歧,但由于相互不信任,很快又会回到rivalry的状态。

托宾宣称,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美国行动迟缓,没有早点了解中方的“真正意图”。早在美国从接触转向战略竞争之前,中国就明确了其长期目标,即让中国成为世界主导力量,并且向世界显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优于西方的民主政治。美国没能充分理解美中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

她一再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北京,认为“中国放弃了改革开放路线”,美国希望通过帮助中国发展来改变中国的“梦想破灭了”。

文哲凯指出,当两个大国都将对方视为自身事业成功的主要障碍时,它们最终陷入某种对抗只是时间问题。他担心,双方正走上一条充满冲突的道路,而不是一条我们可以共同努力解决共同挑战、维护共同利益的道路。

文哲凯认为,美中关系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地步,主要是因为曾经将两国联系在一起的自由主义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秩序在2008年后逐渐崩溃,全球经济放缓,消费市场收缩,导致民粹主义和本土主义兴起。全球体系本身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两个大国同时成功。双方习惯于把自身的不利都归咎于对方而相互指责。

文哲凯“完全不相信”中国经济已经见顶,他认为中国着眼于高科技的经济转型,如果在分配公平性上处理得当,惠及多数人,很可能取得成功。他认为,中国执政党能“响应民众要求”,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于美国在“系统性竞争”中对华最有效手法,两位专家的建议也是大相径庭。

托宾宣称,要坦诚地面对“中国已经是全球性大国,不是正常伙伴和好邻居”的现实,在现实与实力之间找到平衡。她甚至暗示“政权更迭”手法。

文哲凯指出,双方应当考虑如何克服零和僵局。他建议美国领导人应当考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于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的不满,多与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合作,减少全球经济的不平等和不安全程度,并使国际机构民主化,使权力更加广泛地分布,建立一个更平衡的体系。他认为,自由市场实际上并不是管理经济的最佳方式,需要国家通过产业政策来构建市场,以便它们能够服务于公众利益。

对于美中大国合作,文哲凯表示,从理论上讲,他对美中合作给双方带来巨大利益的潜力持乐观态度,但考虑到两国目前的对立状态有可能走向更严重的冲突,他对两国合作的前景感到非常悲观。

两人的观点代表着当前美国对华战略学界不同观念的两极,但考虑到当前的现实,托宾代表的“强硬派”观点无疑占据上风。而且如果特朗普再度执政,曾经在特朗普政府中参与对华策略制定的托宾所代表的观点一定会大行其道。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