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做出最务实且大的努力

每经记者:刘志远    每经编辑:陈俊杰

10月31日,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主办的“2024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在北京举办。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CITI和CATI报告发布演讲中表示,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全球气温和海温持续升高。在2023年,海洋气温已经完全偏离历史时期的一个正常范围。海洋吸收约90%的人类生活、生产的碳排放,未来海洋是否继续有缓冲和吸收的作用,令人担忧。

图片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2030年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否则《巴黎协定》的1.5℃目标将在几年内不复存在,而2℃目标也将岌岌可危。马军认为,过去几年,温室气体排放除了小波折外,都是不减反增的状况。

现存的NDC(国家自主贡献)都得到实施,最乐观情景也将是灾难性的全球变暖。全面实施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只能将2030年的预期排放量减少10%,预计将导致2.6℃的气温升高。马军表示,实际上,按照目前的政策气温将会升高3.1℃。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发布的研究显示,Planetary Boundaries理论中六个边界已被突破,可能加剧不可逆的环境变化风险。马军指出,这些边界非常关键,它保障了地球作为一个人类正常生产繁衍的环境。现在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广泛而迅速的变化。

马军表示,塑料污染加剧了气候变化、自然丧失和环境污染三大全球性危机。危机不只是气候,气候却是最核心的。同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在全球做出了最为务实且大的努力。中国可再生能源12亿千瓦目标提前6年实现。

马军认为,国际试探贸易政策频出,供应链的碳管理已经是刻不容缓。中央做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性的决策。中国在环境监管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已经能够领先于世界先进的水平。中国确立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已经包含了8.5万余家工业企业。没有信息披露就难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也难以形成约束激励的机制。信息披露让企业能够承担起主体的责任。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