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非,是双鸭山林业局有限公司的一名防火瞭望员,自1991年成为瞭望员以来,他远居深山、瞭望观测、预报火情,一间狭小的瞭望塔里,一台望远镜、一张简易的火炕、一个老旧的水壶、一身绿色作训服,撑起了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多年来,他默默坚守着双鸭山林区这片青山绿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森林卫士的责任与担当。
距离双鸭山市区70公里,海拔801.3米,这里是双鸭山局公司施业区的瞭望制高点锅盔山瞭望塔。它的瞭望范围涵盖了全双鸭山局公司施业区面积的80%,与其他瞭望塔有所不同,这里同时还是连接各单位电台通讯的中转站。春、秋两季负责防火瞭望,夏季进行防汛防灾,这座塔常年都身负任务,每天都必须有人坚守,潘晓非就是在这座塔上坚守了33年。
“401,我是403,现在天气晴,风力2-3级,一切正常,汇报完毕……”监测、瞭望、汇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潘晓非练就了“千里眼”和“活地图”的绝活,哪里冒烟哪里发生火情,他一看就能精准确定火情位置,保证第一时间准确报告火点信息。
金秋10月,山外还在穿着单薄的衣物,但瞭望塔上却如冬日般的寒风刺骨,山顶呼啸的风时常吹得塔身的铁皮轰轰作响。
“每年这个时候,我就得早早地穿上棉袄棉裤,尽管这样在塔上待久了还是会被冻僵,每每孤寂寒冷时我心里想的就是我爱我的家乡,爱这片森林,我一定要守护好这片林海,一直到我退休为止。”潘晓非感慨地说。
由于每年要在塔上生活工作6个月以上,瞭望塔就成了潘晓非“第二个家”。以塔为家并不容易,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得从山下背上去,可是上山的路曲折蜿蜒,近70度的陡坡使得每一步都艰难无比,有时遇上雨雪天气下不了山,他只能吃方便面、喝雨水和雪水,做饭、喝水、洗衣服、洗脸都要计划用水。
“工作是辛苦了一点,但是每当想起我们的大森林,能够用实际行动保护这片林海,看着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我心里就会非常自豪,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也会跟我的孩子说爸爸从事的是一项非常光荣伟大的事业。”潘晓非坚定地说。
有一年冬季,潘晓非往山上运送生活物资,行进途中下起来鹅毛般的大雪,天空也渐渐黑了下来,当潘晓非走至锅盔山北坡的石头地处,天已经全黑了,雪越下越大,已是寸步难行,此时潘晓非感觉脚已经冻得没有知觉了,为了安全着想他只能将物资挂到树上,背着少量怕冻的物资缓步爬回瞭望塔。
“进屋以后,我已经一瘸一拐的了,脚一点知觉都没有了,我就脱鞋检查,这时候我就发现鞋里头全是雪水冻的冰,脚趾头和后脚脖子都冻肿了,每次回想起这事我都感觉后怕,觉得能平安回到瞭望塔都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当时要是走不了路,恐怕人就有生命危险了”潘晓非回忆道。
为了坚守岗位,守护森林生态资源安全,潘晓非错过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又要走了,这一去又要一段时候才能回来……”面对妻儿的不舍和牵挂,潘晓非也只能把思念默默地放在心里。
“我做这份工作能做到今天,离不开我妻子默默支持与付出,更是她让我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这么多年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她和孩子。”潘晓非眼角闪着泪光几度哽咽。
33年间,潘晓非的足迹早已踏遍了瞭望区的每一个角落,对山间地形地貌和林中的每条小路,他都了如指掌。环境的艰苦、岗位的危险,从未让潘晓非有过退缩,反而越战越勇,毅然扎根于锅盔山山巅之上。
“我这一生都投入在这份防火工作当中,于我个人而言,也算是做到了尽职尽责,这么多年没发生火情,对我来说是一件挺自豪的事。今后我还要继续干,在这个岗位上干一辈子,把这片大山守护好,让山更美、让树更绿,直到退休爬不动这座巍峨的锅盔山为止!”潘晓非坚定地说。
54岁的潘晓非将他的半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山林,奉献给了这座瞭望塔。晨起迎接朝阳,日暮告别晚霞,在山和塔之间,这个绿色“孤勇者”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来源|双鸭山林业局有限公司
记者|田淇元
责编|赵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