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高清航拍、三维扫描建模……文物普查超“酷”

提到考古、文物发现,你脑海里是不是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风餐露宿,与大地山野为伴?这当然是其中的重要一面,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论是考古还是文物的普查工作其实都已经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

图片

10月30日-31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万州

当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10月28日-31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也如约走进重庆,上游新闻记者和国家文物局采访团一道,跟着重庆市“四普”工作队成员一道深入多个文物点体验了一把普查员的工作,亲眼见到了普查员们傍身的种种“黑科技”——无人机高清航拍、三维扫描建模……无一不是“酷”劲十足。

手拉皮尺量“三围”有点Out了

10月30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赶到位于万州区柱山乡戈厂村时,正赶上万州区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副馆长李力在给队员分配任务。

在他们和记者面前,矗立着一座四合院建筑。“这是我们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个文物点:文氏宗祠,今天过来是要对它进行复核。”李力解释道。

按惯例,普查中的每次外业(即现场测量、打点、拍摄图片视频资料等)都是4个普查队员为一组。李力说,“他们中有一位负责用无人机航拍和完成倾斜三维摄影,一位负责定位打点,一位负责记录和细节测量,还有一位负责实地摄影。”

简单吩咐完后,无人机很快就腾空而起,开始拍摄宗祠的全景照片。李力说,它拍摄的高清影像就是测量文物“高矮胖瘦”等“三围”数据的重要依据。“用手拉皮尺去量‘长宽高’现在有点过时了……”李力笑着说。

图片

万州区文物普查队队员正在文氏宗祠外进行RTK数据采集

就在同时,记者则跟着另一位手持一个形似权杖的“黑科技”设备的队员开始围着宗祠打点。“我们习惯叫它RTK(高精度定位终端)。”李力解释,它的加入和本次“四普”要求的提高息息相关。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每个文物点我们只需要登记它的‘GPS坐标’,但这次变成了需要登记文物‘本体边界坐标’。”李力说,以文氏宗祠这样的建筑物为例,复核时他们就需要在建筑的每个转折点都用RTK打一个点。“很像文氏宗祠,至少就需要登记四个角,以及它里面的中心点5个点的坐标。很明显,这样记录下来的数据就包括了文物的构成、范围,认定的精确度和全面性都在提升。”

鼠标一动 厘米级精度数据信手拈来

据介绍,截至目前,万州区已完成44个镇乡、街道共计1084处文物点(其中复查文物1004处,新发现文物80处)的外业调查工作和647处内业资料登记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物复查率达60%。

图片

万州区文物普查队队员借助无人机为一处碉楼“量身高”

“寨堡(一种防御性的建筑或设施)是万州地区的一大特色。”走进距离文氏宗祠不远的青云寨,李力一边安排队员测量、打点,一边跟记者介绍说,“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大的寨子里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碉楼。它的‘三围’测量要放在以前,就是个问题。”

这时,记者才注意到,为了实现更好的防御功能,碉楼的入口被修建在了距离地面一人多高的位置。“但有了无人机拍摄和倾斜三维扫描、建模,这些测量都很轻松了,并且数据都是精确到厘米级的。”

图片

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航拍素材结合建模为文氏宗祠测量“三围”

李力所言,记者很快就亲眼所见。

当天傍晚,所有队员完成外业回到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后,很快就将相关素材上传到系统中。在电脑屏幕上,记者希望查看一下青云寨碉楼的入口到底距离地面是多少米。只见下午负责无人机航拍的队员动了动鼠标,在入口下沿到地面拉了一条线,它的高度数据3.01米就立刻显示了出来。“如果我们人工量,还要搭梯子爬上去,精度还不一定有这么高。”

大量新科技运用到文物普查、保护中,大幅度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效率是“四普”最大的变化。李力感慨地说:“像青云寨的复核、测量,以往可能需要半天,现在差不多1小时内就能完成。”

全民参与 让更多文物活起来、用起来

当然,在本次万州区的“四普”中,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技术支持也功不可没。据介绍,今年以来,万州就已经将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国伟告诉记者,因为万州也是典型的山城,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又形成了大量的长江消落带,这就导致很多文物、遗址精确定位难度很大。“但这次我们有效利用无人机低空影像拍摄、RTK定位等新技术完成信息采集后,希望可以整理出公众能理解的物理距离,知道文物在哪里,比如距离桥梁、梯坎有多远。提醒大家注意,共同监督来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除了各种“黑科技”加入,本次“四普”中最让万州区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馆长岳宗英感慨的就是全民参与。“我们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文物普查宣传词,通过乡镇的应急广播每天定期播放,让更多群众了解‘四普’,知道文物可能就在身边。”岳宗英特别提到,像柱山乡纳入本次“四普”的新发现文物点王氏宗祠就是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

图片

大量高科技加入后,只剩下少数文物的细节部位需要人工测量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文物保护同价值挖掘、利用结合起来。”岳宗英举例说,像文氏宗祠动工于1882年(光绪八年),到1916年才完工。从民国末期开始它就一直是学堂。“过去它在每年清明和丰收时都有祭祀活动,去年我们也恢复了一次祭祀,文家有四百多人都赶了回来。”在岳宗英看来,这都是让文物在文旅融合、乡村文明建设中活起来、用起来很好的例子。

此外,本次采访团还前往忠县、酉阳走访了当地的“四普”工作进度、成效。忠县截至9月底已完成13个乡镇(街道)文物普查,复查“三普”文物约500处,新发现文物8处。酉阳目前共完成田野调查374处,完成野外复查任务的77%;室内资料整理178处,完成普查工作整体任务的37%。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