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一个截图,据说是广东曾氏宗亲家族的微信群公告,指出如果族内子孙不会讲粤语,将被禁止参加祭祖活动,而且父母需进祠堂受罚打屁屁。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有不少广东网友就认为,不会讲母语,罚得好;但不少北方的网友质疑,宗族祠堂为什么会有权作出这样的决定啊?
在我看来,这个截图很可能是网友杜撰的玩笑。毕竟,广东法治社会,家法又怎能凌驾于国法之上呢?然而,这一截图的广泛传播和讨论,确实反映了一些值得深思和耐人寻味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广东新生代的本土语言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这是一个我们之前多次提及的话题,在此就不再赘述。另一个则是,在广东宗族祠堂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无论大小氏族,在他们的聚居地都会有宗族祠堂,但这个现象在北方却很少见,也难怪评论中很多北方的朋友对此感到陌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猎德村祠堂摆宴席
祠堂,又被称为宗庙,在早期只有位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建造,用来给族人祭祀祖宗。而相关的规定也非常严格,即使是大家族也不一定可以建立祠堂,要等到宋朝时期祠堂才真正走向民间。
每当逢年过节、春秋二祭,祠堂就是所有族人聚集的地方,因此祠堂也可以被视为一族之中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讨论族中重要事务,祠堂还会开设学堂教育子孙,集资救济贫病,维护族人权益,甚至练武对抗外敌等。
▲香港新界邓氏宗祠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座重要的建筑,在作为儒家宗法伦理发源地的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现在会如此少见呢?其实这个现象与中国宋朝以后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在北方中原地区曾经也有不少名门望族,比如荥阳郑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等等,但由于宋朝灭亡以后这些地区不断经历大规模的战乱,这些豪门大族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迅速衰落甚至离散。那他们的祠堂在无人维护之下,自然就逐渐破败消失。
▲宋蒙金夏对峙
再加上后来入主中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对祖宗祭祀的传统本身就和汉族有很大的区别,当然也不会建立类似祠堂的建筑。
▲蒙古萨满教祭祀
而由于广东有五岭相隔,相对较少受到北方中原战乱的影响,所以各个宗族的祠堂反而能够相对较好地保留了下来。
但到了清朝,由于乾隆皇帝对广东宗族势力的忌惮,阻碍皇权下乡,于是曾多次下诏打击取缔。为规避禁令,许多广东宗族将祠堂改名为“书院”,例如广州最著名的陈家祠,以前就曾经用过“陈氏书院”这个名字,这种做法在当时非常普遍。表面上只是作为宣扬儒家礼教、培养科举弟子的场所,但实际上仍保留宗族祠堂的功能。
▲陈家祠至今仍挂着陈氏书院的牌匾
在清末,中国屡遭列强入侵,朝廷腐败无能,广东的宗族祠堂在保家卫乡对抗外敌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三元里抗英事件、广州反英入城斗争,背后都是地方宗族势力透过在祠堂谋划和主导的。
▲三元里抗英事件绘画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之后,随着基层政府组织的建立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宗族祠堂当然就已经失去了原有许多权力。而在现代社会,国法亦取代了家规,成为了大家主流的行为规范。
不过,现在广东很多村落,宗族祠堂依然是保留有清明祭祀祖先、庆祝传统节日、组织龙舟比赛、乃至管理集体资产等作用,成为这个多元社会结构中居民自治的一部分。
▲猎德村龙舟比赛
所以,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虽然不会讲母语可能不会真的被禁止进祠堂或者受罚,但是受到族内长辈的冷落和鄙视,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你的家族还有没有在祠堂祭祀的习惯呢?
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羊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