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杜鹃(《青年记者》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导 读:
2024年第11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与数字人共存”“情绪传播优化”“后人类新闻”“新闻自主”“协同传播”“创意至上”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与数字人共存
彭兰在《与数字人共存将带来什么?》(《新闻界》,2024年第9期)一文中指出: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形形色色的数字人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人对数字人的应用,往往首先基于情感性需求,但数字人既可能带来慰藉,也可能将人们囚禁在回忆、自恋或幻觉中。人们在与数字人的互动中,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数字人应该被视作一种独立的他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具有自己的“人格”,这种他者也可能对人产生一定驯化作用。在数字人的成长模式设计中,人类是将其像宠物一样“豢养”,还是将其视作“同伴物种”与其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未来的选择取决于人类是否对中心主义立场进行反思。数字人及其参与的虚拟空间会丰富未来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体验,这些虚拟中包含了种种实在性,但人类还是需要防止对数字人和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防范虚拟空间本身秩序的恶化。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情绪传播优化
赵云泽、项甜甜在《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情绪传播优化》(《青年记者》,2024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突发事件容易引起社会负面情绪的发酵与传播,如恐慌、愤怒、悲伤等,为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专业的新闻媒体应对其进行治理。文章从情绪传播的视角出发,根据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社会情绪特点,提出情绪优化的方法。在突发事件初期,新闻媒体应加强滚动式、对话式、科普性和纠错式报道来消除“不确定”,以此纾解社会恐慌情绪;在突发事件爆发期,新闻媒体要敢于直面社会丑恶,加强调查性报道和批判性报道,平息社会愤怒;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新闻媒体还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组织公共讨论帮助公众释放情绪压力,同时向社会传播全面、积极的信息促进社会情绪的正面转向;在突发事件消退期,新闻媒体还可通过报道“公共善”事迹增强社会凝聚力,重建集体认同感和信任感,修复社会情感创伤。
后人类新闻
常江、刘松吟在《后人类新闻:内涵、认识论与能动现实主义》(《当代传播》,2024年第5期)一文中以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为经验基础,描摹全球新闻生态所呈现出的后人类状况,并提出以后人类新闻为认识论起点重新理解新闻实践的内涵、特征和规律。研究认为,后人类主义新闻认识论应实现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超越,建立起扁平的、物种主义的认知框架;后人类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内置于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对真实的合理化建构行动之中的能动现实主义;而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应当重视对机器逻辑的拆解并密切观照由技术类行动者主导的另类新闻实践。本文指出,后人类主义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人本主义作为人类新闻观念与新闻经验的价值内核在规范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平台依附”时代的新闻自主
史安斌、刘勇亮的《“平台依附”时代的新闻自主: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新闻业生态》(《未来传播》,2024年第5期)一文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闻、平台与用户的关系,再造新闻业的未来。文章基于制度同构的理论视角,对中国、美国、荷兰媒体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3月发布的有关新闻业和人工智能的新闻报道进行主题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影响下新闻机构和平台公司的关系。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平台公司对新闻机构的控制扩展到了内容、渠道和新闻生产三个层面;新闻机构也通过自建平台、多模态新闻和版权保护的方式展开“去依附”的自救;新闻用户一方面面临着新闻过载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参与了新闻再生产和新闻消费设备的革新。在技术影响下,新闻与平台的关系变革是新闻业参与和抗争制度重构的过程。
协同传播
韦路、李彰言在《协同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范式》(《传媒观察》,2024年第9期)一文中指出:鉴于现有研究对国际传播的局部要件关注颇多,对国际传播的整体协同关注较少,提出“协同传播”的学术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多方协调与合作,系统性地生产、分享和传播信息,以实现整体效果最大化的传播模式。这一国际传播的新范式具有多方协作、系统运行和整体高效三大特征,包括主体协同、内容协同和渠道协同三个基本维度,以及八种协同形式,分别是主体层面的跨界协同、跨地协同和跨圈协同,内容层面的议题协同、框架协同和修辞协同,以及渠道层面的媒体协同和产业协同。基于中国实践的协同传播研究不仅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添砖加瓦,也有助于为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创意至上
毛湛文、林焮婷在《数字新闻生产中的“创意至上”理念:动因、路径与趋势》(《青年记者》,2024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当下,“创意至上”成为数字新闻生产中普遍追求的一种生产理念。“创意”往往伴随着“跨界”,因此,如何基于新闻边界的管控工作寻求创意内容生产的空间,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依托于数字技术与日常经验,“创意至上”的理念推动新闻生产在内容、视角、主体等方面具有了“跨界”的潜力与可能性,衍生出三种实践路径:基于艺术融合的创意审美追求、基于视域转换的创意体验追求、基于人机协作的创意技术追求。但同时,以“创意至上”为导向的新闻生产实践依然受到行业内部结构和职业惯习的制约,这决定了新闻业需要选择以渐进式、克制性的姿态践行“创意至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