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的冷雨中,感受“艺术天空”的雨中情

图片
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非凡贝多芬”

广场音乐会

自十月上旬以来,申城接连遭遇台风和雨水天气的侵袭,然而这并未能阻挡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户外演出项目的进行。主办方的精细处置、观众的热情参与、志愿者的主人公意识,三方共同协力,顺利推动了近20场“艺术天空”演出相继上演。迄今为止,尽管部分演出因天气原因改期或转场,但无一取消。

“一地一策”精细化处置,避免观众雨中奔波

今年的十月,雨水天气对室外演出的影响明显超过往年。面对“天公不作美”,“艺术天空”项目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凭借十年积累的经验和精细化的预案,实现了“一地一策”的灵活应对。如原定10月6日、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非凡贝多芬”广场音乐会,因受台风影响改期至10月8日。将两天的曲目合并在一天完成,意味着艺术节将挑战一天演完贝多芬全集的纪录,这无疑是对指挥和乐手精力与体力的极限考验。艺术节和乐团对演出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最终通过调整乐手配置,合理安排幕间休息时间,确保乐团以较好的状态完成这场马拉松式的音乐会。当晚散场时,不少乐迷冲到了观众席的前排,一边叫好一边向乐团竖起了大拇指。

图片
滴水湖剧院,散场后观众与演员合影
图片

苏河湾万象天地,虽受雨天影响,但观众的热情不减

一场大雨,给全城各个角落出的却是不同的考题。临港管委会商业和文体旅游处四级调研员张晓燕表示,他们提前一周就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确认周末两天的降水概率超过90%之后,将原定10月25日、26日在临港新城滴水湖悦动广场的四场演出,全部转场至滴水湖剧院,并提前一天向预约观众发送变更通知,免去了观众在雨天里的来回奔波:“我们在两天时间内,就完成了场地落实和设备转场搭建的工作,提前避开了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

再大的雨,也浇不灭观众与艺术家双向奔赴的热情

即使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观众们的热情也丝毫未减。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观众们穿着雨披,冒雨前来观看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而浪漫。排在队伍第一位的石阿姨上午10点就从周浦出发赶来现场,“早上起来看外面还在下雨,我担心演出会被取消,就尝试打了艺术节的电话,得知演出照常,我悬着的心一下就放下了,立马开开心心就出门了。”石阿姨的话也引来了旁人的点头应和,纷纷表示“下点雨没关系,艺术节的这些演出都很难得,错过就真的太可惜了!”

正在学习民乐的陆阿姨与在老年大学相识的两位姐妹结伴而来,当现场响起《我和我的祖国》旋律时,她们也难掩激动之情,一同加入现场观众的大合唱,“虽然下雨,但是现场氛围‘老好的’,我们现在心情都很激动。”音乐会结束,陆阿姨还不舍离去,穿着雨披,与同伴们在雨中合影留意。

今年,虽然多场演出遇到了雨水天气,但现场的上座率却未受到明显影响,现场气氛尤为热烈。作为“艺术天空”的铁杆粉丝,从事群文工作的应先生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心里话,“现在的观众都特别识货,这不只是免费的问题,主要是这样的机会特别难得,错过这次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了,下点雨是很难劝退大家的热情的。”他透露,他十几年前就看过长号演奏家沈永伟的现场演出,如今他已是荷兰BLOW!交响乐团的总监,“这次在‘艺术天空’的现场再次看到他,很亲切又特别感慨。”

图片

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

志愿者在分发雨披

观众的盛情绝不是一厢情愿。“下雨了,但没人介意天气!”这在贝尔格莱德青年学术合唱团指挥德拉加娜·约万诺维奇看来,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10月20日中午,临近演出开始还有两个小时,站在舞台上的约万诺维奇望着雨中空荡荡的座椅,小心翼翼地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么大的雨,应该没人会来吧?”工作人员当即回答说:“不,你会看到很多观众的。”临近开场,半信半疑的她回到侧台,此时场下已是坐满了穿着雨披的观众,她惊异地回到后台对团员们说:“你看,他们没人介意天气,他们就是想听音乐!”

观众与艺术家们的双向奔赴,让“艺术天空”的每一场演出都成为“不见不散”的约会。“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们也感到非常自豪。上海就是这样一座爱乐之城,再大的雨,也浇灭不了市民群众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这也给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做好每一场演出服务的勇气和底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说道。

今年的天气不帮忙,但是志愿者帮了大忙

王福庆是艺术节观众中的熟面孔,从最初的“天天演”到已走过十年的“艺术天空”,他的身份也从观众变成了志愿者。今年,他参与了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的现场秩序维护工作,谈起这些天的工作体会,他笑称是“累并快乐着”,“今年天气不帮忙,那我们志愿者就多做一点。看到观众们开开心心地来,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去,我们就很有成就感。”自今年“艺术天空”开演以来,王福庆和志愿者每次都会提前三四个小时到达现场,协助保安在入口处发放雨披,倾倒座椅上的雨水,往往一场演出下来,大家都已忙到里外湿透。

图片

“艺术天空”老观众、志愿者王福庆

通过这两周雨天应急预案的实战,王福庆和志愿者们也总结出了一套更为细致的工作流程。王福庆介绍说,如果演出开场时就已下雨,他们在观众入场时,就会安排志愿者帮观众穿上雨披,“一位负责打伞,一位负责拆包装,一位负责帮观众穿,这样每位观众进到场地时,就已经齐齐整整,整个过程中都不会淋到雨。”此前,有观众不愿换雨披,在观众席里全程撑着伞,引发了后排观众的不满甚至产生口角,而随地丢弃的外包装也破坏了草坪的整洁美观,而志愿者们一个细小的流程改进,就解决了此前困扰雨天演出已久的顽症,显现出了艺术节于细处着手、在实处着力的用心和用功。

此外,志愿者们发现雨披回收再利用,既环保又还能派上大用场。“我们会在观众散场时,回收观众丢弃的雨披,等到晴天晾干了,等下一次遇到雨天,就能发给怕冷的女观众当‘围裙’用,挡雨又挡风。”王福庆表示:“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却关系到每一位观众的观演体验。”

从坐在台下的观众到亲自上阵的志愿者,身份的转变让王福庆深刻感受到了办节的不易,“每次看到有观众因为一些小事而抱怨或者不理解,我都会劝他们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我一直说‘艺术天空’是我们老百姓的,我们要一起呵护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艺术家愿意来,让更多的市民想要来。”

  作者:卫中

文:卫中图:“艺术天空”供图编辑:宣晶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