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团结龙潭中心学校飞针走线绣非遗

掌上春城讯 10月29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龙潭中心学校刺绣兴趣小组的同学,如约来到教学楼一端的刺绣教室,在西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玉芬指导下学习刺绣。大家手指轻轻捻动丝线,针尖刺入绣布,针引线在布上“跳舞”。

针引线的“跳舞”

在团结龙潭中心学校校园里,一股独特的文化气息正悄然弥漫,每个星期二下午,学校的刺绣课程都会定期开展。

图片

走进龙潭中心学校的刺绣教室,仿佛踏入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教室里,工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刺绣工具和材料,从五彩斑斓的丝线到精致细腻的绣针,每一件物品都透露出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学生围坐在工作台旁,她们或低头专注地穿针引线,或抬头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整个教室充满了宁静而专注的氛围。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艺术交融,一针一线间,都透露出对刺绣艺术的热爱。

“刺绣需要耐心和细心,更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每一针每一线的变化。”课堂上,苏玉芬不仅传授刺绣的基本技巧,还引导学生学习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刺绣技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团结各种民族刺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到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今年47岁的苏玉芬,是西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从小开始学习刺绣,是团结有名的“绣娘”。苏玉芬说:“学习刺绣除要认真、细心、喜爱、静得下心外,还要对色感有兴趣,才能秀出好的作品。”

图片

开设刺绣课程,不仅是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学生们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团结龙潭中心学校五年级(3)班的双胞胎姐妹李霞、李露这个学期才报名参加刺绣课,姐妹两人挑选了同样的图案、同样的颜色。她们在心里暗暗较劲,想看看谁绣得最好。

刺绣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她们的耐心、细心和专注力。五年级(1)班的田石优同学学刺绣已有一年多,她是刺绣班的巧手之一。田石优说:“她妈妈会刺绣,但因为妈妈每天劳动没时间教她,现在在学校跟着‘大师’学刺绣,待学会刺绣后,她将动手绣一件漂亮的民族服装穿在身上。”

匠心传承十余载

刺绣,也叫“针绣”,俗称“绣花”。刺绣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丝绸、布帛等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在刺绣活动中,学生用心构思每一个图案,精心挑选每一种颜色,用灵巧的双手把一根根丝线编织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图片

团结龙潭中心学校白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共900余人。团结龙潭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永说:“刺绣作为传统技艺,它不仅是古代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记录者,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传递者,为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开设刺绣课程,就是希望通过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促进不同民族相互学习、相互生活、相互帮助,大家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进校园,团结龙潭中心学校已保持了十余年。李永介绍,十余年前,学校开始把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开设了刺绣课。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刺绣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使得刺绣活动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刺绣、传承传统文化的青少年。

图片

团结龙潭中心学校是西山区首家市级乡村“复兴少年宫”,学校除开设刺绣课程外,还开设柔道、葫芦雕刻、国际象棋、美术、足球、音乐等特色课。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官荣/文 刘凯达/图
责编:曾欣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