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的校园里
有一片稻田丰收啦
割稻、晒稻、脱稻……
10月30日,静安区永兴路第二小学
校园里的最后一小块稻田的稻子
赶在台风风雨影响前收割完毕
静安区永兴路第二小学是一所位于市中心的学校,学校规模不大,但在寸土寸金的校园里,却藏着一片不小的田地。
“这里原先是一个城中村,拆除之后成为了一片教育用地。”校长赵蔚秋介绍说,为了给城市里的孩子创造一些独特体验,学校在田地的一侧为学生打造出了一片稻田。
今年6月24日,四年级的同学们戴上斗笠、挽起裤腿、捏着稻苗下田插秧。此后,学生们利用每天的班会课、午休、劳动课、课后服务等时间不断进行田间管理,每个班负责两小块稻田,暑假期间也没有中断。
这学期开学后,已经升入五年级的孩子们仍照料着稻田。在大家的期盼中,10月24日,稻田终于迎来了收获时刻——同学们手持镰刀收割自己种植的水稻。
“割稻的时候,要弯腰,还要割水稻,感觉非常辛苦。”
五(3)班陈思睿同学割了半小块稻田,深切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
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真正体会了“粒粒皆辛苦”之后,她以后会更好地贯彻“光盘行动”、珍惜粮食,“我还要好好学习,以后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五(2)班的孙熠霖至今仍记得插秧时的经历:
“刚下到稻田里,脚立即就陷下去了,站稳都很难,后来掌握技巧了才慢慢好了。”
孙熠霖的家就在学校旁边,从她家楼上的窗户能看到稻田,“我经常从楼上看稻田,见证着水稻从绿色慢慢变成金黄,感觉很有成就感。”
五(3)班的卞雅欣同学也记得插秧时身上的泥水和插秧后全身的酸痛。
“我以前以为农民伯伯种水稻就跟做家务一样,但自己体验了以后,才知道种稻的辛苦和做家务是不一样的。”
卞雅欣说,虽然插秧时很辛苦,但看到水稻成熟了,还是很有成就感。
除了割稻,同学们还参与了晒稻、脱粒、脱壳等工作,见证了从秧苗到大米的“蜕变”。
“我们这片田地分了三个区域,一片是班级田,16个班级每个班都有一块,种植各种蔬菜;一片是稻田;还有一片是校级种植区域,有各种蔬菜、中草药。”学校德育教导黄盈秋说,水稻是今年第一次种,但各班的蔬菜已经种了好几季。
“每个班想种什么,可以上报给学校,学校会购买种子,有的班级也有学生从家里带种子。”黄盈秋说,各班种出来的果实也会一起分享品尝。
“我们之前种过土豆、樱桃小萝卜,还种过山茶花,都长得挺好的。”
五(2)班江山同学自豪地说,他们每个人分到了一两个小萝卜,“拿回家拌沙拉了,挺好吃的。”
随着劳动课进入课表,本学期起,小学每个年级都要开设劳动课。围绕水稻种植,永兴路二小设计了一系列校本特色课程,比如稻草绳编制、制作美食等,一年级至五年级难度逐步提升。
黄盈秋说,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这个收获季,就有8个学科开展了和水稻元素相结合的学科探索。比如,语文学科让学生搜集关于水稻的诗词、佳作,用自己的表达赞美稻田风光;数学学科结合高年级学生学到的质量、体积等概念,让学生设计一个50克的大米包装盒;美术学科,开展吉祥物设计、晒谷场设计等。
黄盈秋坦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教室里学习和到自然环境下学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学习,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激情,也更符合儿童天性,“在大自然中,给他们营造更真实的情境开展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更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她表示,这块田地也给孩子们提供了真正能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给他们图片展示、文字讲述,和真正到稻田里种植,体验度是不一样的。此外,真实感受了劳动的艰辛后,他们也更能感悟节约粮食和劳动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