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长安街:四维解码“神州第一街”》,让您了解长安街的历史文化,可知晓中国如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长安街:四维解码“神州第一街”》 长安街知事 编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全书共八章:名动天下的长安街、纵贯时空的长安街、见证盛事的长安街、人民的长安街、开放的长安街、立体的长安街、厚重的长安街、生态的长安街。书稿中配备了大量的照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全面地介绍了长安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建筑、生态等各个方面。
本书由长安街知事编著,单霁翔作序,舒乃仁题字,集结北京日报社图库70余年典藏照片。内置北京市测绘院编制的长安街高清地图,细节丰富、惊喜多多,就是放在书架上,也是“颜值担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书写长安街,梳理有关长安街的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不仅是在回望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神州第一街”和一栋栋沿街建筑,释放的历史与现实信息,昭示着我们在新时代如何砥砺前行。
精彩导读 先睹为快
城市色彩管控出现后,长安街该是什么颜色?
几十年来,长安街两侧的建筑到底是什么颜色?
长安街上的建筑是共和国历史的缩影。长安街的建筑色彩,也应是大国首都风范的浓缩与彰显。所以,沉稳、厚重、大气是长安街的魅力,它蕴藏在这般色彩基调之中。
冷暖调和
建筑学家称,长安街是一座“建筑博物馆”。大道两旁,数十座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变迁。
这里有故宫博物院等古代建筑的典范,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融合时代感与民族风格的北京“十大建筑”,也有国家大剧院这样现代前卫的建筑作品。它们的建筑色调,有暖亦有冷。
故宫博物院是长安街上的古代建筑典范。图源:北京日报
1959年秋,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等一大批大型公共建筑火速竣工,北京“十大建筑”之称不胫而走。这时的建筑色彩,以米黄色、白色、灰色为多。
人民大会堂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壮丽典雅;电报大楼上装有四面塔钟,建筑外墙与门窗均为浅黄色系……
彼时,长安街的规划建设已更为人们所重视。在征得众多全国知名专家的意见后,有关部门对长安街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多项原则:长安街应该体现“庄严、美丽、现代化”的方针;在建筑风格上,力求简洁而不烦琐,大方而不庸俗,明朗而不沉闷。
长安街沿线色彩还原。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样的规划方针得以延续。北京国际饭店、全国妇联办公楼等建筑拔地而起,亮出恢宏的身姿。
1987年,北京国际饭店开业,饭店的色调基本上取于白色和深棕色。白,象征纯洁;棕,寓意古朴。1993年落成的全国妇联办公楼则采用了纯色的蓝绿琉璃瓦顶,纯白墙体,色彩清新、明快、活泼。
北京国际饭店。摄/北京晚报记者 张风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它庞大的椭圆“外壳”,由钛金属板和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金属构件与玻璃幕墙正在成为新建城区色彩风貌的趋势之一。
“长安街北侧是黄顶红墙、富丽堂皇的中国宫殿建筑群,逐渐过渡到米色、白色。长安街的南侧则以灰色、蓝色调为主。”在规划师焦洋看来,色彩的分布也体现着皇城与内城的区别,皇城内是红墙黄瓦的暖色调,外面则是近现代建筑的灰白冷色调。
复合的灰
如果说在此前的城市规划里,色彩只是建筑风格的附属,那么进入21世纪,北京第一次真正有了城市色彩的建设构想。
这个色彩,名叫“复合灰”。而它的诞生,与《北京晚报》的推动息息相关。2000年8月,《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实施,《北京晚报》艺术图画版又开辟讨论区,随后刊发多个专版。
这场讨论引起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相关领导做出批示,相关部门成立临时班子开会研讨。经过晚报的后续追踪报道与多轮讨论,关于北京城市色彩的设计有了统一的意见,核心就是《北京晚报》提出的“灰调复合色”概念。
2000年11月,由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北京城市建筑物外立面粉饰推荐色样》发布,明确北京城市建筑物外立面的色彩主要采用以灰色调为本的复合色,以创造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环境。
2002年,当北京开始规划长安街上最后10块建筑规划空地时,除了确定建筑轮廓和艺术风格,对于建筑颜色也有了明确的导向。方案建议,建筑颜色应以米色、浅米色等调和色调为主,对比色调为辅,并根据不同环境和建筑功能适用相协调的明亮度,色调可以明快些。
中国国家博物馆。摄/ 北京日报出版社 顾问
可以看到,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外立面基本保留了1959年的设计式样,高大的石柱、大理石和玻璃墙面庄重大方,老馆的琉璃檐口与新馆的仿铜处理金属板檐口相得益彰,古朴典雅。
在长安街西延线,门头沟制定的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导则中提出:长安街两侧的办公建筑,建议采用中性偏冷的颜色,适当用赭石色作为辅助色,居住建筑可采用米黄色作为辅助色。
色彩,逐渐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一环。
丹韵银律
城市色彩的“高光”时刻,无疑是跻身总体规划之时。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
——加强城市色彩管控。充分汲取古都五色系统精髓,规范城市色彩使用,形成典雅庄重协调的北京城市色彩形象。
——建立城市色彩引导管理体系,重点管控老城、三山五园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其他重点地区城市色彩。
——对建筑、设施、植被、路面等提出色彩使用指导意见,发挥城市色彩对塑造城市风貌的重要作用。
“这款条文的规定,高度凝炼了北京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规划成果。”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中心研究员王京红曾参与相关工作。她在《城市色彩三部曲》一文中认为,总体规划要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问题,而北京城市色彩规划要解答的是“首都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难题。这个问题,在2020年印发的《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中有了更详细的解答。
东长安街高楼林立的北京CBD中心区。摄/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
《导则》开篇定调:北京城市色彩主基调为“丹韵银律”。从色彩学的角度看,就是由“丹韵”引导的红色系与“银律”引导的灰色系两大色系,让暖与冷和谐交融。
作为“两轴”之一,长安街在《导则》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导则》强调:安街的色彩要分段分项定位,复兴门至建国门地段集中展示首都风范与古都风韵相辉映的街道色彩形象;在复兴门与建国门外,整体突出北京时代风貌街道色彩形象。
所谓“首都风范”,意为气势恢宏、庄严敦厚;而“古都风韵”,是以红橙色为核心,以暖灰色调环绕。“时代风貌”即当下北京的色彩容貌。当金属构件与淡蓝色、微绿色玻璃幕墙被广泛使用,熠彩城市正在成为新建城区色彩风貌的趋势。建筑色彩的背后,是历史文脉的延续。
无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庄严、美丽、现代化”的规划方针,还是近些年提及的“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风格,这条“神州第一街”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长安街的色彩,远不止赋予城市外在之美,更丰富了首都精神的内涵。
长安街何以被誉为“神州第一街”?
长安街之所以被称为“神州第一街”,不仅仅是因为其长度和宽度,更是因为它所处的独特位置,长安街两侧集中分布着众多地标性建筑。这些符号塑造了独特的政治形象,比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新华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民族文化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很多对党和人民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发生。
下期文章,将带您详细了解长安街两侧众多地标性建筑。
来源: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 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