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闭口不提沃尔夫条款,NASA局长想借中国月壤,探索月背奥秘

2024年6月,我国的“嫦娥6号”不仅成功从月球背面顺利返回,还带回了宝贵的月壤样本。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得知后,向中方发出了一份不寻常的“请求”——希望通过租借协议获取嫦娥五号从月球采集的样本,并进一步讨论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土壤,此事迅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要知道,在美国颁布的“沃尔夫条款”下,中美两国的航天合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美国在没有废除这项阻碍性政策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要求,似乎别有深意。

图片

嫦娥任务填补全球科研空白

2020年,我国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将1731克月球样本带回地球,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从月球采样回来的国家。更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6月,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月球背面带回土壤样品,填补了全球科学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月球的背面区域,因其复杂的地形和不同的日照条件,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科学家们有望进一步揭示月球的形成历史、物质构成,甚至为未来的探月计划提供关键信息。

嫦娥六号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令全球科研机构为之侧目。许多国家纷纷提出希望与我国分享这些珍贵样本的意愿,其中不乏科研实力强大的美国。然而,面对美方的请求,中方则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沃尔夫条款”是否会继续成为中美航天合作的障碍?

图片

“沃尔夫条款”的阻碍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沃尔夫条款”的法律。该条款明确规定,未经国会批准,NASA不得与我国航天机构或相关企业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合作或交流。这一政策的背后是美国长期以来对我国航天技术的警惕,尤其担心我国从美方获取先进的航天技术。

这一禁令的实施,实际上限制了中美在包括探月、空间站等领域的合作。美国本意是通过技术封锁,保持其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嫦娥工程、天宫空间站的成功,这一策略反而对美方自身产生了制约。如今,美方在月球样本的研究上受限,只能寻求通过“租借”方式绕过这一条款,从而获取我国的科研成果。

图片

美方的“科学无国界”与利益博弈

在面对“沃尔夫条款”这一政策时,美方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方面,部分科学界人士呼吁开展中美科研合作,认为科学应该超越国界。NASA局长纳尔逊便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他公开表示,科学探索不应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并且积极向美国国会保证,中美合作的谈判不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然而,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一些强硬派政客对这种合作持谨慎态度,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美国应该继续保持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防止我国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进一步崛起。这一内部的分歧,使得NASA在寻求与我国开展合作时显得格外谨慎,甚至需要通过联邦调查局(FBI)进行审查,确保“租借”月壤的过程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图片

月壤背后的争夺不仅是科研资源

实际上,美国希望获取月壤样本,不仅仅是出于科研的目的。通过研究月球样本,特别是月球背面的土壤,科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的矿物成分,为未来的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基础数据。随着全球各国相继提出长期驻留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谁掌握更多的月球资源,谁将在未来的月球开发中占据主动权。

在这一背景下,中美两国的航天竞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是逐步扩展到了太空资源的争夺。我国通过嫦娥工程,已经在月球背面取得了独一无二的科研资源,这无疑让美国感到压力倍增。

图片

科技封锁的“反噬”

美国希望通过“沃尔夫条款”阻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然而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相反,随着我国在探月、导航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封锁反而成为了推动我国自立自强的动力。例如,GPS系统的限制促使我国研发了北斗导航系统,如今北斗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最终只会迫使我国在更多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航天领域同样如此。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的成功,使得我国在月球探测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美国希望通过租借样本来获取我国的科研数据,正是这一封锁政策“反噬”效果的体现。原本试图遏制我国的条款,如今却成为了美方在获取关键资源时的障碍。

图片

月壤背后的国际博弈

从NASA局长的公开表态来看,美方似乎在寻找一种“体面”的方式,希望既不破坏“沃尔夫条款”,又能获得中方的科研成果。可这种租借月壤的“聪明”办法,是否真的能够让中方点头?你认为,美国在继续保持技术封锁的同时,能否顺利实现与我国的航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