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皆绿
点绿为金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崇明从昔日传统工业占主导,迈向绿色低碳的世界级生态岛。这一转型过程实属不易。守住生态文明的同时,“海上花岛”持续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2023年底,新一批上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公布。崇明4个村上榜,分别是竖新镇惠民村、绿华镇华星村、庙镇联益村、中兴镇爱国村。截至目前,崇明区共有18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中兴镇爱国村候鸟营地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在崇明成为一道风景。譬如在爱国村,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房屋风貌打造、村级主干道“白改黑”、闲置区域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让乡村振兴“红利”真正惠及村民。
通过推动“小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建设,爱国村村民纷纷对自家庭院围墙、菜地篱笆、景观绿化进行了改造提升。过去房前屋后堆放杂物、乱搭乱建等现象陆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记者在爱国村穿行,发现这里明亮且有序,巧妙地结合了原有的乡村风貌与现代化的设计美感。
纵观这些崇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大背景下,不断提升乡村“颜值”,也始终聚焦为村民创造“价值”。
作为爱国村的龙头企业和特色合作社,宣宝果蔬基地、崇猕猕猴桃种植合作社、万禾智慧羊场等产业项目这两年通过“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为全村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每年带动村民直接增收近百万元。
万禾智慧羊场
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震告诉记者,包括万禾智慧羊场,如今一条高科技农业发展带正在中兴镇连点成片。产业带全长约10公里,涵盖绿岛田园高标准设施菜田、四维数智草莓植物工厂、稻鳝共生科研基地、中国能建渔光互补养殖基地等多种业态,全面建成后年产值预计可达4.87亿元,为周边农户提供超800个就业岗位。农户将土地流转,每年有稳定的资金。此外,农民能够到这些企业或基地就业,又多了一笔工资收入。
从崇明东部的爱国村来到西面的绿华镇华星村,一条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发展之路铺陈开来。这里的村民实施屋顶光伏试点工程,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每户可发电4000度左右。光伏发电设备不仅助力崇明打造“碳中和示范区”,也令村民可享受额外的“阳光收益”。目前,华星村已有14户村民试点安装,除去家庭日常用电外,多余电量将通过并网为村民增加一笔收益。有村民表示,“安装光伏屋顶后,不仅省了很多电费,还能赚钱”。
关于生态文明与经济价值的关联,除了崇明的广大村民,那些回到崇明,或是来到崇明创业的青年人才,也有着自己切实的体验。
生于上海闵行的“80后”康晓红,在2010年来到崇明成家立业。当年刚到崇明,原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康晓红发现,这里晚上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实在有限,周围不少年轻人也和她有同样的感受。
从那时起,在保留乡村原貌的前提下,营造一个吸引年轻人的休闲去处的想法,开始在康晓红的心中萌芽。2023年,她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打造一个带有年轻时尚元素的公共空间。
最终,康晓红将位于庙镇镇东村宏海公路515号的旧厂房改造成了515咖啡艺术中心。尽管这里从外面看起来不太显眼,但记者与几位在崇明工作的年轻人交流后发现,他们都知道这个休闲好去处。
515咖啡艺术中心
走进艺术中心正门,最远端便是位于河边的咖啡店。这栋建筑有着大面积落地窗,三角式天顶,极简灰调,摒弃了传统的咖啡厅格调,现代工业风的空间明亮通透,又与周围质朴的环境完美融合。走到木板铺就的室外休闲区,可以看到崇明的“母亲河”——南横引河缓缓流淌。倘若在晴天的傍晚来此,得益于崇明没有高楼遮挡,落日与晚霞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粉红色的天空倒映在河面上,美不胜收。
上海是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每当有新的咖啡店出现在这座城市,人们难免好奇: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作为一家开在崇明的咖啡店,美丽生态让这里出品的每一杯咖啡有了不一样的香味。
庙镇党委委员包英介绍,这里的“工业风”并不是临时打造。这一片沿河地带前身是轧钢厂、不锈钢厨具等工业企业,伴随着崇明的生态岛建设步伐而逐渐被闲置下来。
当原本具有经济价值的工厂随着时代演进而闲置,它是否还能迸发出为人们喜爱的价值?目前看来,515咖啡艺术中心让这些厂房在当下重新找到了定位。据包英介绍,庙镇邀请生活生长在本地的年轻艺术家,鼓励他们到此创作,于是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废弃厂房墙壁上那些有趣的手绘图案。
现代生活方式与美丽乡村的巧妙结合,在崇明还有很多。如今,崇明登记备案的乡村民宿超过1000家。此前记者从崇明民宿协会了解到,近年来崇明民宿业的发展,助力崇明旅游迈出重要一步——它让崇明旅游有了“过夜经济”。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的例证。近年来,崇明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民生保障扩面增效、乡村建设更加有力,居民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提升。2018年至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作为中国“长寿之乡”,2022年崇明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至83.46岁。岛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以绿会友
在崇明民宿行业快速发展基础上,近年来以“绿色森林”为主题的崇明骑行游、房车游、营地游不断被开发,深受消费者青睐。此外,花朝节、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赛、乡村旅游文化节等多个文旅节庆品牌和重大赛事活动近年来陆续落地崇明。
《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长三角合作办赛,推动上海成为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和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以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目标,离不开各种高水平高规格国际赛事。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如何持续承接那些需要大规模办赛场地的赛事?崇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24年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在崇明举办
就在今年10月15日,世界的目光再次因一项重磅赛事聚焦崇明。这一天,2024年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开幕。来自全球各地18支队伍的高水平选手齐聚崇明,从崇西赛段起点新城公园广场出发,进行总里程349.3公里的角逐。在3天赛程中,她们穿越了崇明17个乡镇,途经上海长江大桥、长兴岛郊野公园、荷花博览园、明珠湖公园、上海体育训练基地等特色地标及景区,沉浸式体验生态岛建设成果,领略了崇明乡村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如上述提到,崇明全域地势平坦、沃野百里,加上森林密布,碧水长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举办世界级自行车赛和水上运动、马拉松赛的一大亮点。“比赛很激烈,天气影响不大,道路笔直,弯道少,闪过森林、河道,感觉自己在画中穿行,不知不觉中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你向前,这也是我获得冠军的因素之一。”今年环崇明岛女子世巡赛首日,森拉天时WNT女子职业车队的选手米琳·德索特对赛道和环境赞叹不已。
环崇明岛自行车赛越办越精彩,每年吸引来不少市民到现场助威呐喊,慕名到崇明“骑自行车看风景看比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分布在岛上多地的自行车租赁点业务量近来明显提升。据统计,从“十一”假期到车赛举办的半个多月,一米单车租赁点平均每天借出自行车100多辆次,今年累计单车骑行达2万人次。
此外,国际最高水平的三人篮球赛事——2024年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大师赛(上海崇明站)9月在长兴岛拉开战幕,为广大球迷观众奉献一场难忘的篮球盛宴。
2024年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大师赛
作为“流量入口”,国际化赛事为体旅融合发展创造出“乘数效应”,体育和旅游双向奔赴,成为当下年轻人选择出游崇明的缘由。
事实上,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近年来不断转换为体旅融合发展的“增量”。崇明不断丰富体育旅游场景供给,将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持续创造新场景、新玩法,吸引更多消费者。多个景区引入丰富的休闲体育体验项目,以群众基础较好、市场发育成熟的户外运动为突破口,打造显示度鲜明的体旅融合IP。瀛东度假村的桨板运动,西沙明珠湖景区的龙舟赛、路亚钓项目……在崇明,体旅融合可以有很多种新尝试。
作为“上海最后的留白地”,如今横沙岛也有了自己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越野卡丁车。上海有许许多多赛车、卡丁车运动爱好者,也有一些卡丁车娱乐场地。但市区的场地受限于面积,爱好者们难免想要挑战更多新赛道。2022年,出生成长于横沙岛的张帆决定从上海回乡创业。考虑到横沙的优质生态,非常适合推广年轻人喜爱的户外运动,最终他决定引进卡丁车,并打造了上海稀缺的越野卡丁车场地。
在横沙越野卡丁车基地不远处,有村里最大的柑橘采摘园。随着基地逐渐在上海积累良好口碑,张帆一直在思考:如何挖掘产业联动资源,尝试和周边民宿、蔬果合作社、特色餐饮合作,通过“抱团取暖”,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为此,他和柑橘采摘园合作,“来玩卡丁车,免费畅吃横沙岛橘子!”柑橘采摘园负责人也表示,自从双方合作后,采摘园的销量增长明显。
崇明区体育局局长姚李超在今年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开赛之际表示:“崇明的田、林、水、湖、湿地、公园、廊道等自然资源,都是户外运动的理想场所,打造户外运动的天堂,崇明大有可为,也正大有作为。”
与绿共生
在常住人口2487.45万的上海,有519种鸟类。根据上海林业部门介绍,这些野鸟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92种。
上海的鸟类,可以被视为野生动物多样性中一张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名片”。考虑到上海的面积大约只占全国面积的0.06%,如此规模的种类与珍稀度更是难得。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马志军此前告诉本刊,上海鸟类种类丰富,主要和上海独有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有关。
崇明东滩
每年3月下旬,在澳大利亚等地越冬的大滨鹬,开始了漫长北飞。这些能够“环球飞行”的鸟类,中途在中国沿海滩涂停歇补充能量,之后继续赶路,最终到达西伯利亚冻原地带的繁殖地。包括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上海诸多沿海滩涂,都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中间节点,是鸟儿们重要的“中转站”。
根据近些年的监测数据,每年在崇明东滩过境、停留的鸟类总量达百万只次。从2002年开始,持有崇明东滩“身份”的候鸟不断在全球各地被观测到。
2024年7月,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最新成就,让世人看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多可能性。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为来来往往的候鸟打造一个理想驿站,并非易事。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曾面临生态危机,除了围垦等人类干扰,还有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的强势入侵。随着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长江大保护举措落地,东滩的候鸟数量连年攀升。
候鸟过境时的东滩
来源:新民周刊
编辑:陈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