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富豪精准“抄底”,能让维他奶国际(00345)回春吗?

图片

被新加坡富豪家族盯上的维他奶国际(00345),踏上了股价翻倍之旅。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在9月中旬创出近年来的股价新低之后,维他奶的股价旋即展开反攻。截至10月30日收盘,维他奶盘中股价最高达到8.85港元,该价格较9月16日盘中低点的4.47港元反弹了98%,已接近翻倍。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维他奶股价拐头向上并非公司基本面出现重大利好所致,而是主要由资金面推动。10月以来,信和置业主席黄志祥的胞弟黄志达,持续通过旗下杨协成(新加坡上市饮品公司)及家族办公室增持维他奶。据联交所资料显示,在10月24日黄志达最近一次增持维他奶后,其持股比例已升至10.06%,达到了可召开股东会门槛。而在本月初,其持股比例尚且不足5%。

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新加坡黄氏家族豪掷超过2亿港元增持维他奶逾5%的股权,这究竟会给维他奶这家有着80余年历史的老牌饮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来势汹汹的增持潮影响下,股价“走出谷底”的维他奶又会去向何处?

图片

股价新低后黄氏家族“抄底”

坐拥“维他豆奶”和“柠檬茶”两大王牌单品,维他奶国际在资本市场里也曾拥有过无限风光。然而三年前的“员工袭警事件”以及维他奶的失当声明,让公司过去几十年里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大受影响,业绩也由此走上了“下坡路”。

数据显示,维他奶的业务规模于2021财年触顶,当前公司的收入达到75.2亿港元,此后三年,维他奶收入连下台阶,至2024财年,其营收已萎缩至62.2亿港元。另就利润数据看,维他奶2021财年的净利润为5.9亿港元,隔年便巨亏1.6亿港元。虽说2023、24财年有所回升,但公司目前1.2亿港元的年度利润仍远不及2021财年时水平。

图片

业绩失速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也开始“用脚投票”。自2019年6月创下46.2港元的历史高点后,维他奶股价“长牛”走势便戛然而止,此后一直处于波动起伏的状态。2021年7月,维他奶股价破位下跌,单月跌幅超过两成;此后,受自身业绩萎靡以及股市大盘熊市氛围影响,维他奶股价最低下探至4.47港元,较历史高点暴跌九成。

或因维他奶近年来跌幅实在过大,新加坡富豪黄志达于近期开始大举买入公司股票。公开资料显示,黄志达父亲为新加坡前首富黄廷方,其家族控制的远东机构系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除了拥有多家房地产公司外,黄氏家族还控制着拥有百年历史的杨协成品牌。据悉,杨协成提供多元食品饮料,主营产品涵盖豆奶、马蹄爽及柠檬茶等,虽业务与维他奶有所重合,但主要市场位于东南亚,其来自于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则不足10%。

据杨协成方面表示,增持维他奶股权符合集团投资亚洲行业领先企业的战略。而在外界看来,杨协成及其背后黄氏家族短时间内大举增持或是有备而来,原因可能是看中了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影响力。数据显示,2024财年维他奶过半的收入来源于内地,规模超过33亿港元。

增长后劲不足前景疑云密布

耐人寻味的是,在黄氏家族大举买入维他奶国际的同一时间,维他奶的另一大重要股东三菱日联金融却做出了相反的投资决策。截至发稿前,三菱日联金融在近期密集减持维他奶后,其所持维他奶的股份比例已降至7.82%。此前,三菱日联金融曾是维他奶的第一大股东,不过随着该机构陆续减持,目前其持股数量不仅少于维他奶执行主席罗友礼(持股16.26%),同时也被“半路杀出”的黄氏家族远远甩在身后。

仅以现有公开信息,暂无从得知三菱日联金融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持续减持维他奶,但从维他奶这些年的资本市场表现来看,抛弃维他奶的投资者数量恐怕不在少数。

在智通财经APP看来,暂且抛开黄氏家族的增持动作不谈,眼下维他奶的经营现状着实有些“尴尬”。比如,虽然2024财年维他奶在其主阵地中国内地及香港实现了业务增长,但其整体的业务规模较2021财年时已大幅缩水。

又比如,切换到行业视角下,这些年里维他奶所处的植物奶以及茶饮市场不断增长,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司的增速甚至很难跑赢行业大盘。

以茶饮为例,据券商研报,2023年中国的无糖即饮茶行业体量超过130亿元(按出厂口径),终端市场体量更是达到了200亿元以上,且机构预计在2024年该市场仍会保持40%-50%增长。然而,相比于东方树叶、三得利等竞品,维他奶的相关产品显然没能在这一备受瞩目的明星赛道上激起太大的浪花。

基本面缺乏想象力,无怪乎在外部资金大举增持前,维他奶的股价长期萎靡不振。而随着手握新加坡饮料大厂的黄氏家族躬身入局,急需增长点的维他奶在外力干预下发生积极的化学变化亦未可知。

不过无论事态如何发展,就眼下而言基本可以确定的是,维他奶身上正在上演的这出资本大戏后续会如何收场仍有极大不确定性。而拉长时间来看,不论股东结构如何变化其实都只能影响一时的股价表现,真正决定维他奶股价反弹高度的因素仍在于实打实的业绩。基于此,对于保守型投资者而言,待在场外“让子弹再飞一会”大概会是更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