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园园
单位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前言
产单增李斯特菌是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在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症状(如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致死率可达20%以上[1]。国内陆续有该菌的报道,现从我院1例孕妇的血培养中分离到产单核李斯特菌,现就该患者的病程、感染特点报道如下:
案例经过
患者,女,31岁,以“停经5月余,腹痛1天,阴道流液8小时”为主诉,以“胎膜早破,孕23周5天,难免流产,发热原因待查”收治入院。
现病史:2天前晚上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6℃,伴头晕,全身肌肉酸痛,次日凌晨出现见红,少量褐色分泌物,伴不规律腹痛,急诊至当地医院就诊,给与硫酸镁保胎,对乙酰氨基芬、感冒清热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退热,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抗感染、保肝、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今日清晨患者阴道少量流液、色清,当地医院建议来我院就诊。
急诊来我院,下腹阵痛,阴道大量流液,伴见红,查胎儿肢体已至阴道,遂收治入院。入院诊断:1,“胎膜早破,;2,孕23周5天,难免流产;3,发热原因待查。
入院实验室检查:WBC:11.46×109/L,N:9.54,N%:83.20%,RBC:3.48×1012/LHb:106g/L,PLT:73×109/L,ATL:223U/L,AST:210U/L,空腹血糖:5.1mmol/L,降钙素原(PCT)定量4.05ng/mL。
怀疑合并宫腔感染,抽取血培养,进行抗感染治疗,次日血培养需氧瓶/厌氧瓶先后报阳,转种后血平板可见大量白色透明,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呈露滴状菌落,有狭窄β溶血环(图1),涂片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图2)经质谱鉴定为产单核李斯特菌,根据CLSI指南,给与大剂量青霉素G400万iu,q4h抗感染治疗,同时动态检测血常规、降钙素原,择期复查血培养。
图1 血培养转种后24h菌落形态
图2 镜下形态
案例分析
该患者初始诊断:胎膜早破,难免流产,发热原因待查,初始入院查白细胞、CRP和PCT升高。综合目前资料,考虑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及链球菌等)感染可能性大。
本例患者入院前后发热,出现难免流产,后娩出一死婴,给与清宫、抗感染治疗,临床表现未得到明显改善。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质谱鉴定结果“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证实了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患者临床表现好转。
另外后期再次对该患者采集病史时发现其曾在路边摊饮食,考虑可能因误食李斯特菌污染后食物引起消化道感染,继发血流感染,胎儿宫内感染,出现流产和脓毒血症。
本菌容易被认为是污染的杂菌(类白喉杆菌)而遭丢弃,早期培养呈革兰阳性,48h后多转为革兰阴性,故患者早期详尽采集病史和及时送检血培养、痰培养等病原学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病原并做出诊断。因此,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病原学诊断是前提,早期、及时送检血培养、痰培养等病原学相关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病原,助力临床。
总结与反思
由于产单核李斯特菌分布广泛,有大量的机会进入到各类食品(如奶及奶制品、蔬菜、水产品、肉制品等)的生产环节,且该菌在环境中有较强的生存能力[2],因此人类在摄取被其污染的食品时引起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单增李斯特菌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小杆菌,大小为(0.4-0.5)μm×(1-2)μm,直或微弯,常呈V形成对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狭窄β溶血环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动力自穿刺线向四周蔓延生长,呈倒伞状;
药敏结果:不适合用K-B法,可采用稀释法和E-test法,药敏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可以参照美国和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出版的M45-A文件。
由于本实验室不具备上述条件,只能给临床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检验报告单备注:CLSI推荐首选药物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备选药物为美罗培南;青霉素、氨苄西林单独或联合氨基糖苷类推荐用于治疗李斯特菌病;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该患者调整为大剂量青霉素后得到缓解。
新生儿及孕产妇单增李斯特菌败血症发病率逐渐上升,也曾报道青霉素联合依替米星治疗可以治疗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3]。此次孕妇好转,但胎儿缺宫内感染,导致引产,因此快速、早期诊断对临床诊断、患者预后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丽,齐军,吴宗勇,et al. 1例肿瘤患者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40(13): 1663-1664.
[2] 李翠云.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研究近况[J].中国热带医学,2010, 10(1): 120-122.
[3] 贾耀朋.青霉素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李斯特菌脑炎1例报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 21(21): 404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