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中国的列宾!”任锡海是青岛人极为熟悉且具国际影响力的摄影大师,如果不是特别提及,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从小的志向是做画家、雕塑家,而列宾这位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就是任锡海立志要超越的目标。虽然后来因为时代的际遇,任锡海放下画笔、拿起相机,但是列宾作品中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呈现,一直是任锡海镜头聚焦的主题。扎根基层且富有创造力的拍摄实践,不仅让任锡海从生活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艺术营养,更丰盈着他的创作履历。
报考美院得到大师赏识
任锡海在家中排行老五,虽然生活困难,但是母亲从未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启蒙。任锡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照片,那是大哥于1947年7月26日在家中为他拍摄的,照片中,不过两岁多的任锡海像模像样地看着一本画报。“联想1980年我的儿子园园出生,我准备去医院接他时,母亲让我将一本卷好、用红绸带扎起来的画报放到他襁褓里的往事,我觉得这张照片中拍摄的画面像是母亲刻意安排的——母亲对文化的崇尚及对子女的特别期盼可见一斑。”在任锡海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之人:孩子的衣服破了,她会用心选块花布补上,让人以为那是特意的装饰;平日做饭,她会将颜色不同的玉米面、地瓜面、高粱面精心搭配,做出各色花样的面食;逢年过节,她教孩子们做“寿桃”“圣虫”,还发明了“小兔子”和“刺猬”的做法;下雨天,她用废纸剪一把雨伞或是扫把,让任锡海挂到屋外的凉衣绳上,说可以“赶走乌云,救出太阳”。正如任锡海在《一个人的艺术史》中所写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把她对美的感悟传递给童年的我,在日常生活中为我做了艺术的启蒙。”
高中毕业时,任锡海报考了中央美院,“我填写的第一志愿是油画系,第二志愿是雕塑系。”他于1966年6月11日赴北京参加美术考试,并在考场上得到了监考老师、油画大家艾中信的赏识。但遗憾的是,就在那一年,高考被取消,时代的浩劫无情地碾碎了少年的梦想。
实现艺术“质”的飞跃
那段时间,赋闲在家的任锡海经由学校老师、雕塑家连义乾推荐,到八大关小礼堂参与筹备“大展”的雕塑创作,直至1969年。此后,任锡海经由三哥朋友的推荐进入了一家小工厂。
任锡海摄影作品。受访者供图
在生产车间,任锡海跟随师傅安装过保险柜,装配过解放牌卡车。心灵手巧的年轻人干活是一把好手,更为难得的是肯动脑筋,“当时师傅们用手工弯折铁片挺费力,效率也不高,我便打算发明一台‘折铁机’。”任锡海回忆,当时他与厂里的两位师傅组成“革新小组”,借了一本机械制图书,边学边干。然而,“折铁机”还没做好,任锡海和其他几个临时工一起被辞退了。
凭借着扎实的美术功底,任锡海再度就业,进入市文工团舞美队。因为从未受过正规的舞台美术专业培训,他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比如在绘制《红色娘子军》洪常青被捕那一场戏的大榕树时,任锡海按照设计图的样子在树干的右侧涂了暖色,师傅看到后两次说“颜色不对”。问题出在哪儿?任锡海学过的美术知识用在舞台上却有些“水土不服”,直至蹲在一旁干活的电工师傅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那里有盏灯!”任锡海这才意识到大榕树上的红色是用一盏带色片的射灯照上去的,是不需要画在布景上的。舞台美术是绘画加灯光——这来源于实践的经验,让他对艺术创作的认识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任锡海摄影作品。受访者供图
摄影是命中注定的选择
尽管从小怀揣着美术梦,但摄影如同命中注定一般从未远离任锡海的生活。1942年,任锡海14岁的大哥退学去了“光阳社”——日本摄影家远藤一二开办的摄影图片社做学徒工,后来又进入青岛市百货批发站卖照相器材。作为大哥的“小跟班”,任锡海经常被大哥拉去帮忙拍照和洗印、放大照片,虽有些不情愿,却在无形中学到了拍摄和洗印的技巧。任锡海13岁那年,大哥送给他一台德式“潘太康”小型135相机,被他视为珍宝。在三年困难时期,这台相机被大哥卖掉,换回十几斤地瓜叶,为此,年少的任锡海没少抹眼泪。
任锡海摄影作品。受访者供图
因为摄影专长,1973年,任锡海从市文工团舞美队被调到正在筹办的“青岛摄影展览办公室”,后转入青岛市群众艺术馆,从此开始了摄影培训、辅导和活动组织工作。他探索“土法上马”洗彩照,组织每年一次的全市影展及每月一期的“街头图片展”,并编印了《摄影的知识与技术》……因为推动了青岛群众摄影的热潮,任锡海在199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最高组织工作奖——金烛奖。
任锡海摄影作品。受访者供图
对摄影工作的全情投入,让任锡海不得不面对“画画还是拍照”的两难选择。虽然他最终在“干一行爱一行”精神的影响下暂且搁置了“中国列宾”的梦想,却由此成就了一位享誉中外的摄影大家:摄影作品《选购图书》198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国际摄影比赛中获“亚洲文化中心奖”;《雪白的墙》获1984年全国影展铜奖;系列摄影《十号大院》2001年在德国举办的“徕卡·奥斯卡·巴纳克国际摄影比赛”中获优胜奖,在中国记协和《人民摄影》报联合举办的全国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年度最佳专题图片奖”,2008年入选法国文化部举办的“梦想中国现实中国”摄影展;系列摄影“青岛三十年”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记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摄影展”,其中的《分田分地真忙》获银质收藏奖。
/ 延伸 /
抓拍生活是恒久的主题
在任锡海的摄影镜头中,抓拍生活是恒久的主题,在这些凝固的影像中有6岁的吕思清站在床上拉琴的画面,有画家赫保真含饴弄孙的温情画面,更多的则是寻常生活中的灵光闪现,它们是八大关浴场里的《现场配音婚礼》、北京路上的《模特上街》《席梦思》、栈桥海滨公园的《公园大学》,以及在青岛火车站拍摄的《揽客的女工》……值得一提的是,任锡海用20余年拍摄的系列作品《十号大院》,成为中国人文纪实摄影创作中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甚至成为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并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正如艺术家梁克刚所言,“尽管任锡海先生一直没再有机会从事他最热爱的绘画与雕塑创作,但他同样以相机为画笔创作出了能够代表这个时代并且有着深刻人文关怀的杰出作品……他在自己的身躯上铭刻时代的年轮,充分反映了一个个体艺术家在几近无可抗拒的历史与社会巨大变迁中始终矢志不渝地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公共担当。”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视频拍摄/剪辑 记者 周洁 肖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