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科技特派员助力消除贫困和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减贫中心、以及福建省科技文化创新协会从2023年起开始实施“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科特派减贫示范活动”项目,并在武夷山建立了减贫示范活动区和茶叶示范点,迈出了福建科特派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作为“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科特派减贫示范活动”和福建科特派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科特派减贫示范活动办公室”和“福建省科技文化创新协会”主办,福建省外办、福建省科协、福建社会科学院支持的以“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创新和对国际社会减贫合作的贡献”为主题的“福建科技特派员减贫国际合作交流活动”10月20日至23日在武夷山举办。来自巴巴多斯、巴勒斯坦、加纳、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的36位政府官员及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根据来访的发展中国家背景,聚焦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推动我国农村脱贫事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促进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经验,扩大福建科特派制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提供福建经验和借鉴。
10月21日,在“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科特派减贫示范活动区”,来宾们参观考察了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听取了武夷山稻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松松介绍在科特派制度和“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谢华安院士水稻产业科特派专家工作站”两院士工作站的加持下,瞄准水稻种业的前沿,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取得的成绩。在国际合作交流活动环节,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科特派减贫示范活动项目主任、福建省科技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张芸介绍了示范活动项目情况,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福建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苏海兰、武夷山稻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曾平海、福建社科院耿羽研究员、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所高级农艺师吴敬才、邵武市沿山镇科技特派员陈克华,分别分享了他们实践科特派制度,带动“三农”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致富,和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科特派经验的生动案例。
来自非洲的乌干达劳工和社会发展部劳工支持官芭芭拉·卡库优介绍了乌干达的减贫情况;来自我们邻国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家检验局副处长汪萨克·康丰分享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减贫举措;来自秘鲁政府的社会融合发展部预算与规划专家阿尔贝托·路易斯·卢纳·乌埃穆拉也介绍了这个在遥远南美洲的古老国度的减贫情况。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官员们纷纷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科特派制度的高度赞赏,一致认为这一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之举。他们指出,中国科特派制度不仅在中国减贫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和启示。外宾们表示,中国的这一制度,将对他们的国家在减贫工作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他们认为,中国科特派制度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带来希望和动力。
10月22日,外宾们参观了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科特派减贫茶叶示范点瑞泉茶业有限公司茶种质资源圃 以及瑞泉茶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他们深入了解了茶叶的种植、加工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还亲自体验了人工制茶的过程,体会了劳动的乐趣。随后,外宾们移步至瑞泉茶艺展示厅,在这个优美宜人的环境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品茗交流活动。
在展示厅内,外宾们一边细细品味着好山好水好茶叶,欣赏茶艺师们精湛的茶艺表演,一边交流各自的感受和体验。瑞泉公司董事长黄圣辉发表了热情的致辞,对客人们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瑞泉公司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分享她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加持下,推行茶叶种植过程中的绿色理念和科学方法,帮助企业发展“三茶”产业,实现企业增产增收,茶农增收致富的案例。参访的外宾就各自关心的问题与廖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在武夷山期间,外宾们还参观了朱熹文化遗存、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及遗址区、瑞泉茶博物馆等,探索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遗迹,感受了闽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