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我们要做大做强竹编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竹编产业链条,从而带动更多群众致富。”10月30日,赤水竹编非遗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90后苗家姑娘杨昌芹出生于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幼时家境贫困。2007年,作为印江民族职业学校的学生代表之一,她来到赤水市学习竹编工艺,从此便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的时间,杨昌芹就师从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竹编工艺,这一学就是整整10年。竹编属于精细活,一件成品,要经过选竹、劈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这项工作对年轻人而言,特别枯燥无味,但她凭着一股执着与喜爱,做得有滋有味。
对竹编艺术的天赋加之后天的努力,很快杨昌芹就掌握了一个个复杂的竹编技巧要领,成为赤水市竹编工艺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为做好竹编工艺美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编制,杨昌芹还多次到浙江、广西、云南等多个省份学习。2012年,游学回来的她,在赤水市政府的扶持下,以竹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加工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从此开启了创业之路。
在公司,超过80%的员工都是留守妇女。这份工作,不仅不需要她们坐班,还可以把原材料带到家里继续编织,工作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握。
杨昌芹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励和影响更多人发展和传承竹编技艺。”
杨昌芹(中)指导学员创作竹编。王长育 摄
2019年,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成立集加工生产、学徒培训、产品研发等于一体的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该基地不仅与民族村177户570人脱贫户达成“利益联结”,还带动周边3000名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传承竹编技艺,造福一方百姓。作为一名竹编非遗传承人,乡亲们致富路上的带头人,杨昌芹说,这是她的责任和使命,这些年她也一直在为之努力。
“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杨昌芹说,传统编织技艺也要结合现代审美,非遗作品要在创新中创造价值,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于是,杨昌芹带领公司在产品开发上不断下功夫,开发了竹编茶杯、竹编花瓶、竹编吊坠、竹编胸针等一系列产品,让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审美,让传统竹编技艺和现代生活实现创新性融合。
竹编耳环。 杨昌鼎 摄
一棵棵竹子,经手艺人一双双巧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竹编文创产品,价值成百上千倍增长,深受市场欢迎,实现了“点竹成金”。
近年来,赤水市采取“乡土人才+非遗竹编+巧手工程”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以竹代塑”,增加竹编产品附加值,引领竹制产品绿色消费新风,带动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为了让竹编这门技艺更好传承下去,杨昌芹坚持以“产学研”为抓手,把有潜力的能工巧匠培养成为专业技术骨干。
“公司出资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助力考取研学导师证,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专业研学团队。”她举例说,村民王从芳在中职读书时就开始学习竹编,从跟班学习到独立完成立体竹编作品,再到考取研学导师证,王从芳已经成为一名研学培训的导师。
竹编胸花。 杨昌鼎 摄
不仅如此,竹编技艺的培训人群还涵盖周边的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户、残疾人等,年培训人数达万人。靠着竹编手艺,群众开上了小轿车、住上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在杨昌芹的带领下,目前,公司拥有34项注册商标、12项发明专利。竹编产品不仅深得国内各地消费者的喜爱,还远销美国、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
由于竹编技艺高超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杨昌芹先后获得“2018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细数这些,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这些年,她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她通过与设计院校、设计师联系合作,创造性地把传统竹编工艺提升到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相结合,让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
“竹编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事业,趁年轻,我会尽己所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杨昌芹说:“好的产品不一定是好的商品,进入市场要能够得到顾客的喜爱,公司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创新发展,需要打造品牌效应。”当前,她准备在产品品牌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文化品牌,让竹编技艺再发“新芽”。
本网记者:杨 婧
一审:郭秋含
二审:袁小娟 王利环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