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10岁儿子气出结节后,我总结了一份不开窍男孩妈妈的自救指南

图片

养儿不易,指望孩子开窍,父母得要先放平心态。

修炼好自己的内心,心态对了,事就好办了,皮猴子也有望成为小棉袄。

作者 | 夏天

有句话说得太对了:

“生活是一场严峻的战斗,而母亲们是最勇敢的战士。”

尤其是有儿子的妈妈,那绝对是战士里的战斗机。

在我跟儿子战斗的这10年里,我的嗓门越来越大,头发越来越少,形象越来越粗犷,心脏越来越脆弱,活着的质量也直线下降。

闺蜜和女儿一起穿着漂亮的小裙子,踩着细长的高跟鞋,手牵着手优雅地散步,我却只能一只手帮儿子拿水壶、拿衣服、一只手提着儿子的书包,狼狈地追着儿子满街跑,像个泼妇似的扯着嗓子喊“你慢点,慢点,慢点行吗?”。

闺蜜每次跟老师通电话,都是春风拂面,笑不拢嘴,尽情享受着老师对女儿的赞美和夸奖,而我每次接到儿子老师的电话都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老师对儿子的每一句批评都像千万根芒刺一样扎在我的脸上、心上、身上。

有朋友问我:

“为什么闺蜜看向女儿的眼神温柔如水,而我看向儿子的眼神却凌厉如剑?”

我内心苦笑不已。

闺蜜养女儿是续命,我养儿子那可是要命。

闺蜜的女儿嘴甜又懂事、省心又自律,是闺蜜的贴心小棉袄,也是闺蜜育儿路上的勋章。

我儿子100斤的体重,99斤的反骨,难缠、难养、难扶上墙,馈赠给我的除了一身的结节和数次120报警记录外别无其它。

图片

图片

两个月前,我再次在辅导儿子写作业的时候,气血上涌、脑袋发胀,晕倒在儿子的书桌前。

在眩晕中清醒的那一刻,我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

“要不算了吧,不要强人所难了,儿孙自有儿孙命,随他去吧!保命要紧!”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在育儿这件事上彻底摆烂。

我再也不会每天绷直了神经,时时刻刻围着儿子转。

我不再过问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也不再盯着、催着儿子写作业,更不会替儿子检查作业。

我逐渐放下了自己对儿子一定要成才,要名列前茅,要上名校的种种执念。

无论儿子考出什么样的成绩,我都能稳住自己的情绪,洒脱地安慰他:

“没事儿,孩子,成绩左右不了妈妈对你的爱。

你考什么样,妈妈都爱你。”

我恪守着“眼瞎、心大、嘴甜”的六字准则,只要儿子不触及行为底线,只要能跟儿子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然而,世事总是出人意料。

我对儿子上心的时候,儿子处处不如我意。

我放弃幻想,彻底摆烂后,儿子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好起来了。

以前,纵使我吼破喉咙,千叮咛万嘱咐也坐不到书桌前的儿子,竟然主动拿起了书,安静地阅读。

之前怎么教儿子都学不会的应用题,竟然莫名其妙地无师自通了;

曾经那个动不动就跟我顶嘴、使性子的逆子,又重新像小时候那样跟我亲近起来……

曾经的我深信,教育是一门科学,现在的我严重怀疑,教育是一门玄学。

图片

直到我在无意中刷到,教育专家沈奕斐竟然也曾跟我有着一样的感受和经历。

沈奕斐的大女儿一直都是个不用人操心且上进心极强的学霸。

只要没考进前三,她就觉得很崩溃。

儿子却恰恰相反。

图片

在儿子的世界里,只要不是倒数前三名,就万事大吉了。

沈奕斐也曾很为儿子头疼,但当她逐渐接受儿子就是不如姐姐,就是考不上好学校的结果,不再对儿子施压后,她惊喜地发现:

儿子竟然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慢慢自信起来,成绩也追上来了。

这时,沈奕斐教授终于明白:

原来,不是儿子不如女儿,而是儿子开窍晚。

女儿的成长是亦步亦趋型,只要学一点就会回报一点。

儿子的成长却是长期积累型,能不能爆发要看我们有没有为他们积累好爆发所需要的基础和能量。

所以,想让男孩开窍,父母一定要有这三个觉悟。

一、“迎男而上”,顺应天性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帖子:

“第一名是女孩子,班干部是女孩子,

乖巧听话的是女孩子,

懂事体贴的是女孩子,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是女孩子,

课后认真作业的是女孩子,

试卷干净整洁的是女孩子,

暗暗较劲互拼成绩的是女孩子。

成绩倒数的是男孩子,

上课趴着睡觉东倒西歪的是男孩子,

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却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是男孩子,

单词默写全错的是男孩子,

作文分低的是男孩子,

计算频频出错的是男孩子,

拿着相互喜欢的游戏与球队较劲的是男孩子。”

男孩就像是被下了魔咒一样,总是比女孩更调皮,更难养。

而事实上,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35个发达国家经过漫长的性别研究发现:

男孩和女孩就是不一样,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流经小脑的血量更多,男孩拥有的睾丸激素比女孩高20倍。

这就导致,男孩好动,爱冒险,爱惹事生非,攻击性更强,他们喜欢在肢体运动中去学习,而不是在静坐和久坐的过程中学习。

其次,男孩的胼胝体与女孩的体积不同,颞叶中的神经连接也不同。

女孩的胼胝体能容许两个大脑半球间进行更多的交叉信息处理,可以同时同质量地完成多项任务,而男孩同时只能做一件事。

而且,男孩大脑存储感知记忆的神经连接也不够强大,导致他们常常记不住事。

这就是为什么男孩总是丢三落四,忘性大,在玩的时候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不管谁叫他,他就像没有长耳朵一样。

了解了男孩的大脑和天性后,我终于想明白了:

为什么以前儿子总是坐不住,学不进去,为什么我管得越多,他越差劲。

因此,当我不再管他时,他便有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可以专注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有了大把运动和玩乐的时间,去释放体内的荷尔蒙,激活自己的大脑。

曾经被压制、被管束的他,有着强烈的挫败感,而被看见,被允许后的他,则有了更多的自主感、胜任感和价值感。

表姐家7岁的儿子也是如此。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表姐家儿子一说写作业就口渴,肚子疼,脚疼,屁股疼,一说看电视,就精神百倍,一出门就像脱缰地野马一样,栓都栓不住。

表姐怎么管都没用。

后来,表姐索性改变策略,放学回家先让他吃饱喝足,再拉他去小区后面的公园或跑步、或骑车、或打羽毛球,让他足够的释放,足够的兴奋,回家后的他反而更专注,更投入。

所以,你看,养育男孩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愿意“迎男而上”,顺应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尽情地释放自己,他们就能在适合的土壤中肆意成长。

图片

二、持久关注,耐心等待

曾看过一个词,叫“婴儿式育儿”。

意思是:

我们每个父母,其实都是天生的育儿家。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爱得很单纯,也很理智, 我们能够给孩子及时的回应,也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

为了让孩子学会“爸爸、妈妈”,我们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然后耐心地等待孩子哪天不经意地开口。

为了让孩子学会走路,我们温柔地鼓励他,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惊喜万分地夸奖他,“你真厉害”,“宝宝真棒”。

于是,短短三年,孩子就学会了复杂的语言,学会了灵活运用自己的四肢,甚至学会了察言观色,拿捏父母等很多复杂的技能。

可是呢,随着孩子的长大,环境的内卷,控制不住的焦虑,我们和孩子逐渐陷入了一种病态的因果循环: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失望越来越多,给孩子的打击越来越多,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差。

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说得那样: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地关注,耐心地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面对心智发育晚,“不开窍”的男孩,我们只有接受他们的晚熟,允许他们慢慢来,多给他们一些接纳、理解和鼓励,他们才会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能量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去获得,去成为自己。

教育经得起等待,孩子才能淬炼成金。

图片

三、先放过孩子,修炼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教授叶斌说:

养育男孩,就要扛得住“虐”。

想要扛得住“虐”,硬碰硬是下策,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才是上策。

网上一位妈妈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养育男孩的行动指南:

1. 只看不问

2. 只提醒不催促

3. 只夸奖不期待

4. 平常心看待错误

5. 无条件接纳和支持

6. 永远谨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比什么都重要。

而她之所以制定这份指南,就是因为她也曾走过很多养育男孩的弯路,也跟我一样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较量“中不得不对现实认怂。

于是,遵从着“谁痛苦谁改变”的心理学定律,她决定改变自己。

她把对儿子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把培养儿子成才的执念转变成让自己更好的动力;

她去学习心理学,去运动健身消解压力、锻炼身体,去学着去觉察自己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情绪,远离一切会让自己情绪暴躁和崩溃的事情;

她不断地内省,识别并疗愈自己的焦虑和控制欲。

她重新激活自己的朋友圈,走出家庭的牢笼,摆脱育儿的枷锁,在社交、事业和学习中一点点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松弛和快乐。

她的身体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敞亮,看孩子也越来越顺眼,对孩子的理解、夸奖和支持也越来越多,孩子也在她平和且正向的意念中变得越来越好。

她曾经用尽全力也没有得到的东西,在“摆烂”中毫不费力地得到了。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错了。

要管好孩子,先管好自己。”

确实,教育,从来都不是孩子的功课。

它考验的是父母是否有强大松弛的心态,是否看得见孩子的需求和能力,是否拥有四两拨千斤,润物细无声的的教育手段。

所以,当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放过孩子,先去修炼自己的内心,

只有我们内心越强大,越松弛,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更滋养的教育。

心理学家李雪说:

“有自我觉察的人会不断成长变化,伤害孩子的事会越来越少,与孩子彼此的理解和接纳会越来越多。”

先修炼好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孩子。

图片

图片

都说,养育男孩,是冰火两重天。

他能让你欣喜若狂,也能让你痛不欲生。

他能让你意气风发,也能让你自惭形愧。

他能点燃你的激情和期待,也能摧毁你的美梦与幻想。

他能让你振作上山巅,也能让你跌落谷底。

他拥有强大的能量,而我们掌握着开启能量的钥匙。

所以,家有男孩,我们能做的不是逼迫、控制和改造,而是接纳、顺应和引导。

我们养育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顺而影响孩子,让教育自然发生。

我们疗愈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更丰盈,孩子在我们眼里也会更丰盈,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也会变得亲密,教育也会越来越有力。

养育男孩,就是慢工出细活。

给足男孩成长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用一颗包容、强大、松弛的心滋养男孩的内心,不愁他养不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