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铁汉:手抬肩扛 把炮弹源源不断送上阵地

图片


在战场上,他是一个默默奉献的后勤兵。炮弹,那些冰冷而沉重的家伙,是他的伙伴也是他的使命。拉炮弹、装卸物资,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前线的生死。同时,痢疾如恶魔般缠上了他,在他的身体里肆虐,肚子里仿佛有一团燃烧的火焰。然而,他没有时间停歇,只能拖着病体,继续在炮弹与物资间穿梭。那病痛的折磨,成为他的战争记忆中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他的生命里,也刻在抗美援朝这段波澜壮阔的记忆中。这是88岁的老兵鲁铁汉在前线的真实写照。


从黄冈到朝鲜:
踏上保家卫国之路


鲁铁汉是一个来自湖北黄冈的普通农民子弟,生于1936年。1956年,年仅20岁的鲁铁汉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选择了参军。那时候的他,年轻气盛,心中满是对军人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


图片


参军后,就接到了前往朝鲜的命令。回想起出发的那一天,仿佛就在昨天。“我从家里出发,一步一步向着九江走去,这一走就是两天多。双脚磨出了水泡,每一步都带着疼痛,但我的心中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到了九江后,我坐上了开往武汉的轮船,在武汉稍作停留,便直奔丹东。”鲁铁汉说。


到了丹东,那是鲁铁汉第一次离家乡这么远。他们一群年轻的战士,在丹东匆匆吃了顿饭,那顿饭是他对祖国土地最后的眷恋。12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盆菜、几大碗米饭,虽然简单,但那是家乡的味道。吃完饭,鲁铁汉和战友们就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进入了朝鲜。踏上朝鲜土地的那一刻,他的命运从此与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紧紧相连。


战场上的使命:

扛炮弹的艰辛岁月


刚到朝鲜,鲁铁汉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283部队16分队做后勤兵,主要任务就是搬运炮弹。


鲁铁汉第一次接触炮弹箱的时候,被它的重量吓了一跳。那是一个巨大的木箱,装满了炮弹,沉甸甸的。“我们没有先进的搬运工具,只能靠人力。几个战友一起,喊着口号,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把炮弹箱抬起来。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一旦摔倒,后果不堪设想。这炮弹,是我们的宝贝,也是我们的‘炸弹’,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我们自己葬身火海。”鲁铁汉用手比画着炮弹的大小说道。


时间久了,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扛炮弹的技巧。“抬炮弹的时候,我们通常是4个人一组,前后各两人。前面的人要把脚步放稳,后面的人要时刻注意平衡。大家的步伐要一致,就像一个整体。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号,一步一步向着阵地前进。”鲁铁汉说。


有时候,遇到路况不好,比如泥泞的小路或者崎岖的山坡,那难度就更大了。鲁铁汉得更加小心,不能让炮弹有丝毫的晃动。如果是扛单个的炮弹,那就需要用特制的肩带,把炮弹固定在肩膀上,然后用手扶着,一步一步地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需要极大的耐力和毅力。每一次扛炮弹的过程,都是对他们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艰苦的生活条件:

红高粱米饭和简单的菜肴


除了扛炮弹,卸货和装汽车也是他们的重要任务。当运输炮弹的车辆到来时,鲁铁汉和战友们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迅速地围上去。从车上把炮弹卸下来,再整齐地码放在安全的地方。这个过程必须快,而且还需要小心谨慎。


“我们在卸货和装汽车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大家互相配合,传递炮弹的动作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精准。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速度,每一分钟都无比珍贵。”鲁铁汉坚定地说。


在朝鲜,大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得最多的就是红高粱米,那种粗糙的口感,一开始真的很难下咽。但在战场上,能有吃的就已经很不错了。“馒头和大米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奢侈品,只有偶尔才能吃到。”鲁铁汉笑着说。


“我们12个人为一班,每顿饭只有两个菜,不是白菜豆腐就是萝卜。虽然简单,但大家都吃得很香。每个礼拜六是我们最期待的日子,因为那天可以吃饺子。那饺子,是炊事班的战友们辛辛苦苦包出来的,每一个都包含着对我们的关爱。那是我们在艰苦战争岁月里最温暖的慰藉。”鲁铁汉说着话,看着远方,好像又回到了战友们围在一起吃饺子的场景。


病痛的困扰:

痢疾与慢性结肠炎


长期的艰苦生活和高强度的劳动,让鲁铁汉的身体越来越差。在朝鲜的时候,他不幸染上了痢疾。那种病痛的折磨,至今他都难以忘怀。肚子里就像有一团火在烧,疼痛难忍,每天都要跑很多趟厕所。


有一次,鲁铁汉因为痢疾身体极度虚弱,几乎连炮弹都扛不动了。战友们没有嫌弃他,他们主动帮他分担任务。有个战友把他仅有的一点干粮分给鲁铁汉,对他说:“兄弟,你要快点好起来,我们都在你的身边。”


可是,在战场上哪有时间好好养病啊。就这样,痢疾慢慢地拖成了慢性结肠炎。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了结肠癌,成为鲁铁汉身上永远的伤痛。但他从不后悔,因为他知道,他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在战斗,这些伤痛是他光荣的勋章。


当鲁铁汉在朝鲜第一次看到那些志愿军的坟包时,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漫山遍野的坟包,一个挨着一个,那里面躺着的都是我们的战友啊。他们有的和我一样年轻,有的甚至还只是个孩子。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朝鲜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鲁铁汉的声音变得哽咽。


每次看到那些坟包,鲁铁汉都不敢多想,只要一想,眼泪就止不住地流。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的面容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场景,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放映。还有那些无辜的朝鲜老百姓,他们也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这些画面,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我坚持战斗的动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为了他们,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好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好好建设这片土地,让这里重归和平。”鲁铁汉说。


和平年代的坚守:

传承好抗美援朝精神


1958年,鲁铁汉跟随部队回国。回到祖国后,他一直努力生活,但战争留下的伤痛却伴随了一生。然而,他从不抱怨,因为他知道,和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相比,他是幸运的。鲁铁汉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学到的精神——坚韧、勇敢、团结,传承给他的子孙后代。


“我经常给他们讲起在朝鲜的故事,讲起那些艰苦的日子,讲起战友们的牺牲。我希望他们能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希望他们能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鲁铁汉说。


88岁高龄的鲁铁汉,总是喜欢观看有关抗美援朝的电影。对他来说,抗美援朝的经历,是一生的财富。它让鲁铁汉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懂得了和平的珍贵。“我会带着那些回忆,带着战友们的期望,一直走下去,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那片鸭绿江畔的土地,那些战场上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激励着我和无数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鲁铁汉感慨道。



图片

鲁铁汉


湖北黄冈人,目前居住在兰州市红古区,1936年出生,1956年当兵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283部队16分队后勤部队后勤兵,1958年回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苏晓 见习记者 杨嘉琪 文/图 李庆/视频
责任编辑: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