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600多米深井下,“基建狂魔”又完成一项不可能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张源 陈雷 周旭辉

火焰山、水帘洞、流沙河、无底洞……

这不是《西游记》里的取经路。这是建设中国首条穿越横断山脉的铁路隧道,所要经历的艰险。

高黎贡山隧道,连接保山与瑞丽之间,是大瑞铁路(大理至瑞丽)上,最后十分之一尚未贯通的路段。

这条全长34.538公里的隧道,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穿越19条断裂带,高地热段、富水高压段、大规模花岗岩石变带……这里几乎涵盖所有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质和重大风险。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建?被称为“世界上最难修的”大瑞铁路,是中缅国际大通道的基础设施项目,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重要意义。

最近,这一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在640.22米深的2号竖井下,我国首座铁路隧道竖井下拌合站建成。这相当于在地下建了一座工厂。近日,记者来到600多米深处,探访这座神奇的“地下工厂”。

图片

高黎贡山隧道附近。采访者供图

井底藏着大块头

高黎贡山地处横断山脉中西侧,行进在山中,两侧是嶙峋陡峭的山壁,每拐几个弯,就能看见远处的山峰兀然耸立、直插云霄。山势之险,就连乘车穿行都觉心惊肉跳,很难想象在这里,正进行着一项超级工程。

海拔1800米处,就是高黎贡山隧道2号竖井的入口,主井直径6米,用来出渣及大型构件的下放,副井直径5米,是人和物料的运输通道。

图片

2号竖井。张源 摄 

“拌合站就在井下,我们乘罐笼下去。”中铁隧道局集团大瑞铁路2号竖井工区总工程师丁国鹏嘱咐记者,隧道比较潮湿,地下有水,一定要注意安全。

拌合站是工业建设中,用于土建搅拌施工等大型机械的统称。平时,记者在一些工程建设现场,见过这样的拌合站:几个十几米高的巨型圆柱体储料设备并列而立,动辄数十米的传送带不断送料,大型水泥搅拌车穿梭往来……600米深处,真的能塞下这样的大家伙吗?

戴好头盔、换上工作服和靴子,记者带着疑惑跟随丁国鹏进入罐笼。

图片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一起进入灌笼。张源 摄 

随着洞口启动信号的发出,一场5分钟的奇妙体验正式开始。刚进入竖井,一股强大的风便扑面而来,随着高度不断下降,视线开始变暗,透过灯光,记者感受到空气中的水汽不断增加,原本冰冷干燥的水泥墙表面慢慢渗出无数细小的水珠,皮肤上潮湿的感觉也愈发强烈,一层薄薄的水雾混杂着泥浆轻轻覆盖在毛发上。

快接近底部时,一个深邃的密闭空间映入眼帘,周围逐渐热了起来,渗水的声音愈发清晰,犹如中到大雨噼里啪啦地砸在地面上,远处还传来流水声、喷涌声、电钻声、金属撞击声、爆破声等。

“竖井地下温度一般在28度以上。”丁国鹏说,不过水泥搅拌对现场温度、湿度有严苛的要求,所以拌合站的环境会经过了特殊处理,整体会比较干燥。

抵达井底,转过第一道弯,逼仄的地下空间豁然开朗,圆拱形的高黎贡山隧道已经初露雏形,一座紧扣隧道内部空间的拌合站跃入眼前。拌合站占地80平方米,最高处达到8.2米,并且有被裁切过的痕迹,使得整个设备能将将好嵌入隧道,最大限度利用空间。

图片

2号竖井下的拌合站。周旭辉 摄

“这座拌合站就是一整套井下混凝土生产线,就像是一个‘物料补给站’,在地下就能完成接料、运料、倒料的循环。”丁国鹏说,这座井下拌合站与传统地面拌合站有很大区别,各个组成部分仿佛被“摊平”了。

这个地下的大块头,相当于地面上的一座180型拌合站,即每小时配料能达到180立方米。为了实现这一生产能力,施工人员动了不少脑筋:长方体状的搅拌主机离地面仅有3-4米,相比传统设备降低了10米左右,传统的立式水泥罐被史无前例地改成了卧式水泥罐,主机两侧分别延伸出上料通道连接物料仓,由于通道较长,为了方便形成落差,原料需要通过2级输送带从材料仓进入搅拌主机。

图片

拌合站主机。受访者供图

拌好的混凝土会从主机下方的卸料口装上大型工程车,按照规划线路,工程车将会迅速将混凝土送至各个施工作业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套复杂的设备和交错繁忙的交通网,会是在井下600多米深处。

据了解,这一工程将于近期通过验收,并正式启用。

当然,这还没完,敢想敢干的施工人员,还打算在更深的1号竖井再建一座卧式拌合站。

图片

拌合站上,运输材料的履带。受访者供图

不可能的任务

井下的场景,让“基建狂魔”有了具体形象。但是,大费周章究竟为哪般?

2023年10月,高黎贡山隧道2号竖井从纵向转入横向正线施工。然而,如何把混凝土又快又安全地输送到640多米的地下,考验着施工人员。

“当时太慢了。”丁国鹏告诉记者。由于副井口直径所限,一桶混凝土只能装3立方米。而且,为了保证材料质量和安全,从井口送入井底需要20分钟,“如果下放速度太快,在重力影响下,搅拌好的混凝土到了井底很容易被打散,灰是灰、沙是沙、碎石是碎石,会严重影响材料质量。”

据估算,当时每小时只能输送10立方米左右的混凝土至井下,但是隧道每向前推进一米(四个施工作业面),共需约30立方米混凝土。如此低的输送效率,难以保证多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程进度会因此大打折扣。

图片

井下施工的工人。受访者供图

怎么办?今年8月中旬,中铁隧道局召开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项目推进会上,这个问题被放到了讨论桌上。在云桂铁路云南公司与中铁隧道局的技术专家的讨论中,一个“破天荒”的构想诞生了:在井下打造一整套混凝土生产线!

这不可能!起初,这一大胆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一座普通的拌合站占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井底能用的空间只有80平方米,还须兼顾车辆运输等空间,还有运输履带和卸料口等关键装置……

习惯了在“火焰山”“水帘洞”“流沙河”掘进的施工方,又怎么会被这个“无底洞”给难住?

1个多月里,施工方与专家反复论证方案、比选场地,与厂家沟通对设备进行改造,“不可能的构想”日渐成为清晰的施工图:高度不够,就让设备躺倒;空间逼仄,就删减、改装占地较大的材料仓等;运输落差不足,就改成两级螺旋输送带;增设粉料周转罐,利用空闲时间将井上散装水泥、粉煤灰周转至井下搅拌站,通过隔膜泵技术将散装水泥等粉料输送至卧式仓。

一系列的创新,让井下拌合站成功落成,将混凝土供应效率提高两至三倍,并实现井上与井下混凝土的同步供应,既能有效解决了井下混凝土的供应难题,又可满足平导的正常交通需求,还彻底规避了周转混凝土对施工作业面产生的不利影响,加快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进程。

图片

建设拌合站时,工人正在测量每个管道的尺寸,保证卡进逼仄的隧道。受访者供图

工地里的18个新生儿

目前,大瑞铁路保山至瑞丽段正在有序推进。

大瑞铁路是连通中缅国际铁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成为中缅铁路通道的重要干线。这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全线通车后,这条铁路将大大改变云南西部的交通运输格局,结束云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极大程度的缩短人们出行时空距离。比如,从昆明至瑞丽近700千米的路程可望“夕发朝至”,从大理到瑞丽的行车时间将由现在公路的6小时缩短一半左右,滇西地区也将由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

图片

瑞丽市中缅胞波塔。图源:视觉中国

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已经通车运营2年,与公路、民航、水路形成交通互补,促进运输转型升级与民众便捷出行。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建峰说:“以前我们靠汽运一天只能运到2000吨,现在铁路开通以后,一天1万吨轻轻松松就达到了。所以我很期待整个大瑞铁路建通,我们也会把整个物流项目延伸到瑞丽。”

正是这样的特殊意义和群众的期待,让施工人员一次次选择迎难而上。

今年国庆节期间,高黎贡山隧道建设现场,1300多名建设者坚守在地下600多米的17个工作面全力奋战,加紧施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向着全面贯通的目标任务,再次大步抵近。

“很多修建大瑞铁路的人,一干就是9年,即便多年的简历上只有短短一行字,他们却为自己能够参与修建这条铁路而自豪。”丁国鹏说。这些年,工地里一共出生了18个新生儿,其中有2个孩子,分别起名为李大瑞和高黎贡。

图片

高黎贡(左)和李大瑞(右)。受访者供图

“有一年竖井突发大水,就在李大瑞出生后,大水险情就清除了,大瑞成了‘祥瑞’。”丁国鹏说这些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可这笑容里藏着的艰险,只有亲历过才会懂。

万里江山朝夕至、总教天堑变通途。网友乐称的“基建狂魔”背后,是建设者们用智慧、汗水和坚韧铺就的坦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