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鱼米之乡。在长江之畔,江苏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近年来,江苏以改革之力塑造生态优势,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书写了一张张“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的美丽答卷。
谋划“施工图”,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一直要求,在生态上一定要把握住。”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尤为关注,亲自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全省加强顶层谋划,认真绘制一张张“施工图”。
2020年,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
202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美丽江苏建设总体规划》;同年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2023年,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将美丽江苏建设作为必须着力推进的十项牵引性工作之一。
2024年5月,《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如今的江苏,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5年超过90%。新时代十年,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全省PM2.5浓度大幅改善56.2%,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8.7个百分点。
让生态有价,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调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2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全省聚焦重点区域关键领域改革事项,积极推进先行先试,推进1个设区市(宿迁市)和14个县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权益交易、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在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华丰村,曲径通幽,绿草如茵。然而,几年前这里还荒僻杂乱,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废旧品回收场、砂石码头。
哪里有问题,改革就要跟进到哪里。面对大自然馈赠的这块“璞玉”,生态科技新城选择“返璞归真”: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对“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取缔废旧品集聚点200个,关闭“散乱污”企业120多家,累计铺设河道沿线污水主干管网15公里……
“昔日依水而生,今朝依然傍水而兴,但方式却大有不同。”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环工办主任耿万荣说,当地走出了一条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推出多项水上运动体验,2023年,“七河八岛”共计接待游客132.26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49.29%。
晨光熹微中,长江如同一条金色的绸带,蜿蜒流淌进江苏大地,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南京眼步行桥的剪影若隐若现,长江五桥的轮廓在朝霞中愈发雄伟。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深化改革创新,高质量规划建设滨江风光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江与城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谋划、综合治理,厚植绿色发展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国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率先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实施减污降碳财政政策,率先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综合制度,率先出台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江苏有力推进,不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改革永不止步,创新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将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生态环保“垂管”改革,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出可感可及的标志性改革,发挥绿色发展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协同性,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江苏方案。(许愿)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