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江龙镇竹王村:一砖一瓦皆故事 一石一木述乡愁

图片
图片

  青山环绕,绿水穿梭。灰砖黛瓦,古朴淡雅。站在镇宁江龙镇竹王村高处往外眺望,鳞次栉比的现代民居与石木结构的传统民居相互辉映,展示着这座古村落的生机与魅力,村庄的古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繁荣。


  竹王村距镇宁自治县城区33公里,位于江龙镇东南端,与本寨镇接壤,境内紫黄公路穿境而过,该村共有11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组,是一个汉族、苗族、布依族混合杂居的村寨。2014年竹王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图片

竹王村村景


图片

  竹王村最早为苗族聚居地,这支苗族自称为“蒙正苗族”,是夜郎竹王的后裔。《汉书》记载了夜郎国灭亡的经过,相传竹王村苗族的祖先便是夜郎国战败后逃至竹王村躲避定居的苗民。千百年来,他们依旧保留着浓厚纯正的崇拜夜郎竹王的习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竹王村村名便源于此,当地至今保留有竹王古城、日晷等众多历史遗迹。


  对当地村民来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望山节”、二月十二“竹王节”、七月十二“跳花节”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望山节”当天,苗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吹着唢呐、芦笙,欢度自己的节日,纪念祖先们最早开发贵州的艰辛。


  “竹王节”意在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寄托哀思。“跳花节”则是庆祝丰收,节日里,当地村民会表演由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演变而来的稻耕舞、芦笙舞、摔跤舞、牛肋舞等原生态舞蹈。


图片

竹王村传统石板房


图片

  在竹王村,不仅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


  黔中多石,生活于此的竹王村村民们,以石为邻,以山为伴,故当地传统民居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房屋以石木结构为主,石头民居不透风雨,别具一格,古朴美观。


  “房屋以石头砌墙,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多为一至三层居。”竹王村代理村支书张全勇介绍,房屋空间布局充分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审美和实用性的统一,目前全村已挂牌保护传统建筑15栋。


图片

竹王村水源地


图片

  在竹王村东面一座山的半山腰,有一条宽一米多的石缝,两侧岩壁陡峭,缝底流水潺潺,从古至今,这处水源都是竹王村村民们重要的灌溉水源和生活用水来源。


  “竹王村是由原来的干坝村和杨柳村合并而成的,传统建筑核心区域便在干坝村,村庄位于四面环山的峡谷地带,中间为连片农田坝区,很早以前,坝区没有水源,所以村子叫干坝。”原干坝村支书朱永斌说。


图片

古树


图片

  朱永斌介绍,东面山上的水源是竹王村最早的水源地,原来是一整面岩壁,没有石缝,他们的祖先在山上放养牲畜时,牲畜掉进一处山洞,寻找的人进入洞中发现此处有水源,便号召全村开凿石壁引水。就这样,先民们用着简陋的工具,在绝壁上穿石开路,与自然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在他们勇敢的开拓下,竹王村变成了如今看到的依山傍水的模样,这处水源也世世代代哺育着当地村民。


  岁月流转,时光更迭。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竹王村,如今虽依然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有村落的风貌民俗和乡土人情,但处处可见岁月侵蚀的痕迹。


图片

古桥


图片

  近年来,竹王村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统建筑的修缮,在保持村庄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群众生活的舒适度。


  张全勇表示,将充分挖掘竹王村文化和民风民俗,结合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探索发展新业态,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中,进一步挖掘竹王村潜力空间,让古老村落再次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