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 实体瘤BRAF基因突变临床诊疗国际专家共识

撰写这篇国际专家共识的初衷源于一次肺癌会议上的深刻讨论,我们意识到尽管BRAF突变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但其检测与治疗策略却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患者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会议中,一位年轻的肺腺癌患者,由于早期未能准确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让我们认识到标准化BRAF检测与治疗的紧迫性。于是,我们联合多学科专家,历经数月的文献回顾、数据整理和意见整合,最终形成了这篇专家共识,旨在为全球医疗工作者提供一个明确、系统性的指南,以期提高BRAF突变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导  读 

在生命的奥秘中,基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BRAF基因,作为细胞生长和存活的重要调控成员,一旦发生变异,就可能成为肿瘤的导火索。本文聚焦于在多种肿瘤中频繁出现的BRAF基因突变。特别地,V600E突变作为BRAF突变的主力军,已成为肿瘤治疗策略的关键靶点。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系列靶向药物及BRAF突变检测技术。本文不仅揭示了BRAF突变的科学意义,更展示了其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本共识为肿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启示。


图片

图1 图文摘要



BRAF基因的生物学基础













BRAF基因,作为RAF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位于7号染色体,是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可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BRAF突变主要分为三类(图2):I类突变(如V600E,是BRAF突变的主要类型),常独立于RAS激活下游信号,对BRAF抑制剂或MEK抑制剂敏感;II类突变(通常出现在激酶活性区域,包括点突变、缺失、融合),依赖二聚化激活信号,对BRAF二聚体抑制剂、泛RAF抑制剂及MEK抑制剂敏感,但对维莫非尼(Vemurafenib)耐药;III类突变(通常出现在激酶结构域的P环、催化环、DFG基序),表现为激酶活性降低,需与CRAF或野生型BRAF形成异二聚体,依赖RAS激活,对 MEK抑制剂和RTK抑制剂敏感。


图片

图 2 本图示描绘了BRAF的结构域,包括激酶结构域以及常见突变的相对位置。RBD,RAS结合域;CRD,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



不同癌症类型BRAF突变的临床特征及患病率













BRAF基因突变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中,尤以恶性黑色素瘤甲状腺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结直肠癌中常见。在黑色素瘤中,BRAF突变占总患者人数的50-60%,其中V600E最为常见突变,;甲状腺癌中,BRAF V600E突变发生在44%的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及24%的未分化甲状腺癌(ATC)患者中,主要见于PTC;NSCLC中,BRAF突变率为1-5%,V600E突变多在微乳头状腺癌中发现;结直肠癌中,BRAF突变率为4-12%,以V600E为主。BRAF突变在结肠癌中的出现频率比直肠癌中更高。该突变与结直肠癌腹膜和远处淋巴结高转移率、低分化程度、黏液性肿瘤相关。



BRAF突变的检测方法













检测BRAF突变的方法包括Sanger测序、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组化(IHC)和下一代测序(NGS)。Sanger测序是传统的DNA序列测定方法,灵敏度相对较低,不适用于低丰度突变的检测。qRT-PCR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方法,适用于包括血液在内的多种样本类型,能够快速获得结果,但限于已知突变的检测。IHC利用特定抗体检测BRAF V600E突变蛋白,操作简便且成本低,但容易得出假阳性结果。NGS是一种高通量技术,能够检测广泛的BRAF突变,包括低丰度突变,但成本较高,对生物信息学支持的需求较大。因此在选择检测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样本类型、检测成本、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实验室的技术能力。



BRAF突变的临床应用













BRAF突变在多种实体瘤中被视为重要的治疗靶点,特别是BRAF抑制剂参与的靶向联合治疗,已成为一系列BRAF突变实体瘤的关键治疗策略。BRAF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临床治疗策略包括:达拉非尼单药或与曲美替尼联合(D+T方案)、维莫非尼单药或与考比替尼联合、恩考非尼联合比米替尼等。BRAF突变结直肠癌患者,一线治疗通常采用化疗联合抗VEGF药物,二线治疗则主要依赖靶向疗法。针对BRAF突变的肺癌患者,治疗策略主要围绕靶向治疗,特别是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的组合在V600E突变NSCLC中显示出显著疗效,而针对非V600 BRAF突变的治疗方案正在探索中。对于EGFR-TKI耐药且存在BRAF V600突变的患者,联合靶向治疗是临床治疗的新方向。


总结与展望

BRAF突变是多种肿瘤的关键致癌因素。突变导致BRAF持续激活,引发异常细胞增殖。尽管BRAF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不同肿瘤的响应却各有不同。本篇共识强调准确检测BRAF突变的重要性,推荐PCR、IHC和NGS等多种检测方法,以实现个性化治疗。未来研究应聚焦BRAF突变肿瘤的异质性,探索分子亚型及与其他通路突变的协同作用,以开发更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

郭   城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李   龙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4)00099-7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五卷第六期发表的Review文章“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with BRAF mutations” (投稿: 2024-03-15;接收: 2024-06-19;在线刊出: 2024-10-18)。


DOI: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4.100661


引用格式:Wang W., Lian B., Xu C., et al., (2024).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with BRAF mutations. The Innovation5(6), 100661.


作者简介

宋正波   浙江省肿瘤医院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纵膈肿瘤专委会委员。在 J Thorac Oncol、 Clin Can Res、Clin Chem、Lung Cancer 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10篇。主持肺癌相关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课题8项。牵头/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00余项。

方文峰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肺癌主诊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进修学习,国家特支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陆元志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肿瘤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临床病理/肿瘤学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2007-2014),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岭南名医”,从事临床病理/分子病理诊断与研究,擅长肿瘤NGS检测报告临床解读。

斯  璐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管理指南》执笔人,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SCO肉瘤专委会委员,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往期推荐

肿瘤外和肿瘤内微生物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靶向治疗癌症生存期速览

中国开启肿瘤CAR-T治疗新时代

纳米技术增强免疫治疗有望阻止肿瘤转移和复发

膀胱癌肿瘤微环境: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

精准外科: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定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实现精准切除

推动肿瘤精准治疗: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疗效的相互关系

点燃肝内胆管癌“冷肿瘤”:从免疫逃避及肿瘤微环境切入

伴随肿瘤突变的癌症自限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

肿瘤异质性的新视角

泛癌的蛋白基因组研究:对抗肿瘤的多维度侦察与全方位探索?

肿瘤全细胞疫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利器

RXR——核内外双重调控肿瘤发生的关键因子

肿瘤微生物或已成为免疫治疗中的“助推器”?

空间转录组技术:解析肿瘤微环境的新型工具

探索饮食、益生菌和肿瘤免疫治疗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范式

RNA修饰:克服肿瘤免疫逃逸的潜在靶点



期刊简介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8个国家;已被151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20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2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区表(1区)等收录。2024年影响因子为33.2,2024年CiteScore为38.3。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投稿(Submission):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  |   期刊标识

图片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The Innovation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赞助单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