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遭到欧洲多国反对,欧盟委员会还是于当地时间10月29日公布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额外关税的终裁结果,合计一般关税后最高税率将达45.3%。
此举在欧盟内部引发争议,也让中欧贸易关系紧张加剧。德国汽车工业协会29日称,此举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倒退。中国商务部发言人30日称,中方对裁决结果不认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
引人注意的是,中欧对话的大门仍未关闭。据称中欧同意在11月1日再举行一轮谈判。分析人士称,中欧通过谈判寻求妥善解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关键在于,欧方能否拿出与中方相向而行、达成妥协、避免双输的理性和诚意。
欧盟焦虑加剧
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始于去年10月。当时,在欧盟产业界未申诉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针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理由是中国向欧盟出口的低价电动汽车数量迅速增加。
反补贴措施是欧盟三种主要的贸易防御工具之一(还有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由于反补贴调查针对的是国家行为,在政治上比较敏感。欧盟在没有企业申请的情况下主动立案调查,在其贸易救济实践中较为罕见。
经过为期一年的调查,欧盟委员会仍认定中国输欧电动车存在大量补贴,对欧盟生产商构成“经济损害威胁”,决定加征从7.8%至35.3%不等的反补贴税,于10月30日起正式实施。加上现行的10%的关税,欧盟对华电动汽车进口关税税率最高将达到45.3%。
为什么欧盟要在没有企业申诉的情况下,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挥出关税大棒?最新裁决与之前有何变化?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指出,提起反补贴调查与反倾销调查的条件等不同,后者需要受害方、即欧盟内部企业出面举证,前者并不需要,欧盟委员会可直接提起。此举一则可快速推进,二则恐与相关欧洲车企不愿出头影响自身在华利益有关。
“此次事件发生在欧盟在政治上对华进行明确的所谓‘三重定位’、在经济和产业技术上提出对华‘去风险’‘摆脱依赖’,本身创新竞争能力相对衰落的大背景下。”丁纯说,在逆全球化、泛安全化等观念影响下,欧盟越来越强调中国是经济领域的竞争者、体制上的对手。欧盟决定挑起电动汽车的贸易摩擦,既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也由其在电动车产业相对缺乏竞争优势,对自身产业竞争力信心不足、焦虑加剧等因素驱动。
一方面,根据欧委会的说辞:“汽车业是欧盟的支柱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很长,涉及欧盟1380万人的就业和约7%的GDP,对欧盟整体经济影响很大。”丁纯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迅猛,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电动化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近年来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快速增长。这让欧盟倍感压力,担心自身企业竞争力不足,被挤出市场。
另一方面,丁纯提到欧盟2012年对中国光伏出口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双方最终找到了较为和缓的解决方案。但如今,欧盟由于自身光伏产业缺乏竞争力,逐渐陷于没落,中国企业风生水起。对此,欧盟没有反思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是归因于当时对中国企业“下手不够狠”。
上述背景下,欧盟背离市场规律,以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不公平补贴”为借口,对本土电动汽车产业进行贸易保护,以免“重蹈覆辙”。丁纯注意到,尽管最新裁决在税率上较最初版本略有下降,但幅度很小。
内部分歧巨大
自去年启动调查以来,对华电动汽车加税问题一直在欧盟内部引发争议。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曾指出,“欧盟要求我们跟中国进行经济冷战。”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认为,上述举动是不明智的做法,会对欧洲自身造成极大损害。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称,欧盟此举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倒退,将对欧洲的就业及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欧洲多国政商学界人士反对欧盟的单边反补贴税。在本月初欧盟内部就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投票时,德国等5国投下反对票;另有西班牙等12国投下弃权票;赞成加征关税的有法国等10国。
但根据欧盟规则,弃权票视同赞成票。由于反对票不足15国、人口占比不足欧盟65%,对华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获得通过。
“欧盟各国立场差异很大,与各国汽车行业的竞争能力有一定关系,也受其他复杂因素影响。”丁纯指出。
竞争力方面,有研究显示,投反对票的国家,比如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在新能源车和油车领域具有双重优势,也担心对华加税会引发中方反制,进而影响自身汽车产业尤其是油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而一些具有双重劣势的国家,比如法国、意大利等,就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在支持加税方面态度坚决;此外,很多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投了弃权票。
其他因素方面,丁纯注意到,尽管一些对华贸易关系紧密的欧盟国家担心受到中方反制,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同意对华加征关税似乎已成为欧盟内部主流的一种政治正确。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也在积极游说,比如以不同车企税率不等为由,拉拢一些欧盟国家同意对中国加税。
谈判大门未关
对于欧盟抡起关税大棒,中国商务部发言人30日表示,中方对欧盟29日公布的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不认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
舆论注意到,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中方对自欧盟进口的猪肉及猪副产品、乳制品等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正在依法推进中。
不过,中欧谈判对话的大门并未关闭。中方也注意到,欧方表示将继续与中方就价格承诺进行磋商。目前,双方技术团队正进行新一阶段磋商。
自9月20日以来,中欧技术团队围绕电动汽车贸易争端进行了八轮谈判。近期,双方重点讨论了是否能达成价格承诺协议,用于控制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有消息称,中欧同意在11月1日再举行一轮谈判;欧方技术团队或将首次前往中国。
外界关心,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将向何处去,双方能否避免一场贸易战?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的追赶速度不断提升。中欧正进入一个产业竞争和经贸冲突相对密集爆发的时期。电动汽车争端只是其中一例,也是一起标志性事件。”丁纯指出。
但是,中欧都是体量庞大的经济体,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各具优势,经贸联系紧密,对话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
“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产供链、第三方市场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在支持全球自由贸易、支持全球化等领域有很多共同利益。”丁纯说,再加上美国大选在即,持孤立主义倾向的候选人有可能再次上台。如果中欧真的陷入全面贸易战,这对欧盟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局面。
有分析直言,欧盟向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在“玩火自焚”,将伤害欧洲消费者的利益。也有评论称,欧盟的高额反补贴税未必会对中国车企的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反倒会打击欧盟自己的绿色雄心。
“接下来,中欧双方通过谈判、寻求妥善解决争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丁纯说,关键在于,欧方能否审时度势,拿出与中方相向而行、达成妥协、寻求各自的次优选择但避免双边全面贸易战引致双输的理性和诚意。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