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4年,上海、广州、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40年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抢抓时代机遇,持续砥砺前行,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系列报道《追江赶海铸秋实》,派出记者深入滨江临海连上海的“万亿之城”——南通,生动呈现南通牢记嘱托、追江赶海、勇立潮头的生动图景。
从一百多年前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围海造田、垦牧植棉开始,南通人耕海图强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
通江达海,是南通的先天优势;有海无港,也曾是南通人面临的“窘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敢为人先的南通人就开始逐梦“东方大港”,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终成为壮美现实。
如东洋口港阳光岛(央广网发 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供图)
在江苏南通276公里的海岸线上,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吕四港四座深水大港由北及南,抱团出海;临港产业园内,十亿级、百亿级大项目纷纷抢滩落户,动能澎湃;全球最大2.4万标箱集装箱船、全球最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等“大国重器”从江海岸线上驶向世界。
拥抱大海,挺进蔚蓝。近年来,南通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蓝色动能”。2023年,南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18万亿元;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海洋经济规模约占全省沿海地区1/2,位居全国主要沿海城市前列。
“东方大港”在这里崛起
日前,记者在如东洋口港阳光岛上看到,一座座LNG储气罐昂然挺立;黄海大桥从岛上延伸到陆地,宛如巨龙卧在海面;远处岸上的临港工业区烟囱高高耸立,一栋栋厂房在大海与陆地连接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
谁曾想到,阳光岛曾是隐没于茫茫大海的半潜式沙洲。20世纪80年代初,专家们在其附近发现了一条天然深水航道,这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可直通太平洋国际主航道。
南通的“大港梦”于是由此开始。然而,辐射沙洲被视为建港的“禁区”,围绕“要不要建港、能不能建港”的问题,洋口港论证研究阶段就花了20多年时间,最终得出了“可行可建”的科学论断。围垦、建岛、造桥……建设者们用科学、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打破无数个“不可能”,建成了离岸型深水大港。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08年10月,洋口港宣布初步通航后不久,中石油江苏LNG项目成为第一个落户洋口港的大项目,开始建设运营。
“当时岛上像沙漠一样,风一吹,耳朵、鼻子里全是沙子,连个厕所也没有。”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芳回忆,十多年前公司在阳光岛上建设LNG接收站的艰苦情形。
她说,目前,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年接卸LNG超700万吨,共有6座LNG储罐,总罐容108万立方米,可为长三角地区的用户提供天然气保供服务,接收站年供气量接近江苏省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江苏国信如东LNG项目、协鑫汇东LNG接收站等项目相继落地,阳光岛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岛,待全部投运,届时阳光岛年接卸LNG能力将达到2200万吨。
围垦的临港产业园内,总投资480亿元的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如东产业基地项目……一个个重点产业项目接踵而来,洋口港迎来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黄金时期。
“过去这里冷冷清清,现在上下班有时还会出现堵车。”当地官员介绍,一个项目的落户,可能就带来上千人甚至数千人进驻,也促进了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滩涂建港的禁区一旦突破,南通沿海深水海港群次第出水。从小渔村崛起成为国家级深水大港的奋斗故事,相继在南通出现。
南通启东的吕四渔港作为六大国家级中心渔港之一,早已全国闻名,但距其几公里之外的吕四海港却是近几年来才声名鹊起。
吕四港“2+2”码头(央广网发 张松 摄)
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吕四港以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起步港区的身份亮相,2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先后于2021年、2022年开港运营。2023年,港区散杂货吞吐量超200万立方米,开通首条集装箱国际航线。华峰超纤、卫华港机、益海嘉里等百亿级项目纷纷落户,推动港区迈向千亿级产业基地。
此外,海门港已建成一个5万吨级通用码头,3个港池可布设产业配套泊位47个;通州湾的三夹沙南航道已竣工,“2+1”码头也在加快建设中。
如今,南通以“大通州湾”思维统筹推进全市域沿海开发,推动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吕四港四座大港抱团出海,在国家战略的风口下,共同组成南通乃至江苏向海开放、连接全球的大通道。
“大国重器”在这里启航
9月中旬,由上海振华重工建造的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鲟”轮在位于启东的振华海工举行交付仪式。目前已赴上海洋山港进行疏浚作业。
振华海工生产管理部经理丁晓荣介绍,“新海鲟”轮,总长155.7米、型宽32米,相当于15个网球场横向相连。满载吃水9.9米,泥舱最大舱容达16808立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游泳池的容积。
船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甲板两侧两个巨大的耙头每个平均23吨重,在“新海鲟”工作的时候,两个巨大的耙头从船体两侧伸入水中耙头就像是“吸尘器”一般,将淤泥通过管道吸入船腹的泥舱中,仅一个半小时的挖泥量就能把一个标准足球场垫高2米多。
“新海鲟”轮(央广网发 振华海工供图)
“‘新海鲟’轮填补了我国清洁能源动力在疏浚船舶应用方面的空白,对助推国产船舶装备绿色化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丁晓荣说。
“南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锻造更多‘大国重器’。”9月12日,在2024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上,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介绍,南通75%的船舶海工企业建有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5个,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纷纷落户。
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我国首艘智能型FPSO“海洋石油123”、中国首制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世界最大级24188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世界首制4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国内首制极地探险邮轮、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等40多艘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从江海岸线上驶向世界各地。
船舶海工产业作为南通六大千亿级产业之一,近年来走出了一条由传统船修造到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全链条高端化发展的升级之路。船舶制造、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左右,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依托港口岸线和腹地资源,南通建设的8个高标准专业园区可谓各有特色,其中,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总装水平全国领先,海门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园加快打造豪华邮轮配套产业链,崇川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集聚效应显现,南通开发区船舶海工产业园产品高端化更加凸显,南通创新区聚力建设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
2023年,南通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8%。2024年,南通全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大幅增长40%以上,企业交付、手持、新承接海工装备超150艘,部分企业在手订单已排至2027年,预计全年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大美海湾”在这里“靓”相
“这里的景观独特而壮丽!”日前,在启东圆陀角“大江之委海之端”观景平台,几名来自南通市外的游客正在拍照留念,感叹不已。
启东圆陀角“大江之委海之端”景观(央广网记者 杨梦奎 摄)
据介绍,这里是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也是长三角地区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长江、黄海、东海在此交汇,三水相拥,咸淡分潮,尽显清浊分明、蓝白相映的神奇。
作为江苏沿海特色风貌“缤纷百里”示范段,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建成了18公里江海沿线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形成一条展示长江文化、凸显江海特色的观江望海旅游线路,将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滨江沿海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沿线拥有碧海银沙、黄金海滩等景区景点。
碧海银沙景区(央广网发 许丛军 摄)
“碧海银沙景区是通过人工围筑过水性堤坝,形成总面积约12000亩的湛蓝水域,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知名的大型滨海旅游休闲胜地,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南北相对的是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北翼,东濒南黄海,拥有1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和6万亩的金色滩涂,全年超过45万只候鸟在此休憩,是南通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蜿蜒秀美的海岸线,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人文风情,还发展了以“海港、海鲜、海韵、海泉”为特色的旅游业,景色远近闻名。
小洋口旅游度假区金蛤岛景区(央广网发 如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小洋口最美海岸线示范段建设工程总长约8.5公里,投资3.3亿元,包括海堤路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以及亮化工程。
“为吸引游客观光打卡,我们结合滨海特色景观和‘五彩如东’理念,设计了不同的色彩主题,配套多样的特色建筑元素,努力为游客提供一个有颜值、有情怀、有乐趣的亲海、观海平台。”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南通沿海地区面貌正加速焕新,江风海韵城市风貌更加彰显,编排实施65个沿海特色风貌塑造项目,推动沿江沿海43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2023年南通近岸海水优良水质比例为87.5%。
与此同时,南通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强化海岸带、近海海域湿地、生态林、植被等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推动形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扮靓“蓝绿交织、多彩多元”最美岸线。
江海潮涌,逐浪而竞。
“沿海是南通迈向‘下一个万亿’的关键变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说,“南通将以更快步伐向海发展,加快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勇担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龙头。”
监制:伏成镭
策划:栾永胜
记者:杨梦奎 王姝姝 顾炀威
视频:张松 张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