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石人村,休宁县文物事务中心工作人员詹晨文带领着三位文物普查员,翻过陡峭的山坡,穿过茂密的树林,马不停蹄地赶往文物普查点“落石台石刻”。
“大家多加小心,这里山路很滑,小心脚下。”大家在一处刻有“山高水长”等石刻的峭壁前停下了脚步,身穿印有“休宁县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字样小马甲的文物普查员们马上投入了工作。朱一帆通过RTK打点,核查石刻的点位坐标等基础信息,方巍在一旁绘制石刻草图,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程中正操纵着无人机航拍,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为了精准高效完成文物普查任务,队员们配备了无人机、数码相机、RTK等设备。RTK通过结合地面基准站的已知精确坐标和观测数据,对移动站进行实时差分校正,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数码相机可以拍摄文物细节,包括年代、远景、近景、全景等。无人机可以航拍文物整体。
这里是海阳八景之一的“落石寒波”,横江边峭壁嶙峋,从云天坠下,奇石耸立,青山苍翠,水清影碧,寒江深不见底,自然风光秀丽,还现存不少文物古迹,在摩崖石上,有不少文人雅士镌刻着“山高水长”“三山聚秀”“嶙峋普照”等题词。
但是文物普查员们却无心欣赏风景,复杂的山区地形给文物普查工作带来了难度,野外长时间的攀爬与徒步对文物普查员的体力是极大考验。“野外文物数量多、分布广,许多地方车辆难以到达,环境较为恶劣,只能靠我们步行前行。”程中正介绍,他们上午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爬山,穿越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的山林,测量一处文物普查点石人前石壁,中午又小心翼翼地下山,赶往下一个文物普查点。
文物普查点“落石台石刻”调查工作结束后,文物普查员们来到了位于休宁县城的省保单位胡正岩故居。相比之下,城区的古建遗址等文物普查点,虽然到达相对容易,但是需要测量的数据更多,绘制更加复杂。
朱一帆慢慢地走进这栋建筑,建筑的构造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每到一处,他仔细地绘制着建筑草图。方巍拿着数码相机拍摄着显示建筑年代的每一个细节。测量建筑尺寸是必不可少的,“最里一间的木门到对面墙壁的距离是3.67米,楼梯到墙壁的距离是2.42米……”两人拿着皮尺等工具,将胡正岩故居内部结构尺寸仔细测量了一遍,并详细记录。
“在数据采集结束后,我们还需要完成内业坐标整理、文物图件测绘工作。利用外业采集的数据和绘制的草图,应用CAD工具绘制标准文物平面图,文物普查是一个细致活。”朱一帆说道。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阳光晒红了他们的脸颊,但文物普查员们为了精确采集普查数据,翻山越岭,爬沟过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寻找被城市遗忘的文物、被山林掩藏的古迹,毫无怨言。
“文物普查工作对我们来说,责任重大,在这过程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魅力。”詹晨文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摸清休宁文物‘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贡献力量。”
目前,休宁县有18个乡镇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外业调查不可移动文物点380处(含370处三普复查点、10处新发现点);内业整理完成120处。
通讯员 姚靖雯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