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战善教,一名优秀的军校教员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龙舟

“今天,你们面对的是课堂里的‘硝烟’。而明天,你们将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走向战场面对真正的硝烟”。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王鹏的课堂被公认为“硝烟味”十足。

“硝烟味”既来自于课堂内容——他以真实战场为背景建立案例库,向学员分析案例中的原理;也体现在课堂场景——他设计不同选题,让学员分组研究并选派代表上台“讲课”,大家相互PK。在充满“战味”的课堂氛围下,在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辩中,学员对部队场景更加贴近,对战场的认知更加深刻。

图片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军校教员研究战争、通晓战争是我军一贯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冈村宁次对抗日军政大学恨得咬牙切齿。他声称,“宁可用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用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日寇为何如此忌惮抗大学员和抗大干部?日军的作战研究纪要中给出了答案:“这里的教员来自前线,精通作战,他们的军事课程安排都是针对皇军的。”

课堂与战场,从来都是无缝对接紧密衔接的关系。研究战场是为了打赢战争,走近战争才能够理解战争。在最近热播电视剧《上甘岭》中,主人公段显峰原本在军事学堂担任助教,作为军事教员,他是个“美国通”,能在讲堂上把美军诺曼底登陆的步炮协同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初入战场,就在遭遇敌机轰炸时跑丢了弹夹,暴露出缺乏实战经验,成了众人眼中纸上谈兵的“秀才”。随着战场经验的增加,段显峰很快显露出在院校积累的出色军事素养,他提议急行军赶到芝浦里狙击敌人与志司意见不谋而合,活用解放战争战例打朴达峰阻击战获得认可;在各连队挖坑道的比拼中,他利用炸药开掘坑道提高效率;行军途中遭遇火力封锁,他成功预判美军的轰炸间隙,完成了从“秀才”到“战士”的完美蜕变。

图片

无论什么时期,军事实践都是军事人才成长的最好课堂。军校教员只有通晓战争规律、洞悉战争机理,才能授胜战之技、解打仗之惑,做学员能打仗、打胜仗的引路人。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对接部队需求,王鹏教授多次深入一线部队,某次在部队调研时,有两家单位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我们每年要执行几十次任务,最头痛的是任务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设备状态,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为此,王鹏和同事从成百上千条历史数据中分析规律性、寻找关联性。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原先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他说:“一切研究成果都要瞄准‘实战’二字。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再难也要解决;只要是对新质战斗力提升有帮助的,再久也要坚持。”

名师必晓于实战。部队一线有大量鲜活的案例,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军校教员主动深入部队战备训练一线调研,把部队的困难融入课堂、融入研究,带着问题回学校,带着成果去部队,如此教学相长,才能破解战斗力生成难题,才能发挥出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的职责使命,才能真正培养出打赢未来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

图片

习主席指出,院校同部队对接越精准,课堂同战场衔接越紧密,培养的人才越对路子。战场需求在哪里,军事人才培养的方向就在哪里,军校教员的目光就要聚焦哪里。将通晓作战理论、熟知作战样式、掌握作战需求、了解前沿技术作为教员队伍基本素质要求,才能孵化出更多善于拨开“战争迷雾”、熟悉现代战争特点、了解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打仗型名师。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在为战育人这场大考中答出优秀答卷,值得每一位军校教员深思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