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小沈阳凭借春晚小品《不差钱》一炮而红,其中一句“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了”更是引起广大观众共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日趋深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40年前,糖尿病、高血压还是鲜有听说的疾病,医学教科书中还未提及“脂肪肝”,中年男性肥胖率也是极低的。而到了今天,《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死亡总人数的88.5%,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且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都呈稳定上升趋势。生活越来越好,病却越生越多,钱攒了不少,最后都用来治病。高热量、高盐摄入的饮食结构、以车代步的生活方式、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已逐步让中国人成为慢性病最大的受害群体之一。
从社会的角度看,慢性病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病,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以脑卒中为例,在过去40年里,发展中国家脑卒中发生率增加了将近一倍。发达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也都曾经历过同样的过程。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的脑血管病死亡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这些国家纷纷展开慢性病相关研究并推进健康计划,如美国开展的“健康美国人”行动,于1972—1985年成功将美国国民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35%;日本的“健康本世纪计划”将日本人脑血管病死亡率从最高时的每10万人170例降低到每10万人100例。此类计划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上都是基于生活方式医学,全面提倡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是功在平时的健康投资行为,是可供我国居民参考的前车之鉴,也是国家正大力号召推行的健康计划内容。
什么是生活方式医学?
生活方式医学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融合了营养科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及行为科学、社会人际关系学、睡眠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从机体、心理、心灵三个层面,针对慢性疾病的病因给予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改善。 简言之,即研究、预防及治疗因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导致的疾病。比如帮助人们制定长期、科学、有效的健康计划,指导和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哪些疾病属于生活方式疾病?
大量医疗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慢性疾病都属于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与心血管病等。此类疾病单靠医生难以治愈,更不能全部依靠药物控制,必须在改变和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基础上,辅助以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和控制。
我们所说的平时养生即是将生活方式医学的核心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全病程对各类慢性疾病做到有效防治;可做到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可做到既病防变,防治既病的发展;可做到病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平时养生的基础建议
如何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阐述清晰的话题,但如果能从饮食习惯、营养、运动、睡眠、心态五个方面稍稍作出改变,我们依旧能从中受益匪浅。
饮食习惯
减盐是改良饮食习惯中最简便,同时也是效果最立竿见影的行为之一。低盐饮食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反应性,同时也可以使血容量下降,已经有高血压的患者控制盐量摄入不仅能使血压稳定性增强,还能减少大量使用降压药可能出现的相关副作用。
此外,如有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立刻放下手中的酒杯与香烟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饮酒对健康的益处往往被高估,高血压患者中有5%-10%是由喝酒引起,且饮酒者的血压常不易被控制。戒酒后,除了血压下降,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大为改观。
营养改良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喝一袋牛奶,加上膳食中的钙质就可以达到中国营养学会要求的每日摄入钙800毫克的标准。常规人群每日三餐优质蛋白食品也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选择半两黄豆、一两瘦肉、一个鸡蛋、二两豆腐、二两鱼虾或鸡鸭肉(去皮)。根据各自身体基础每日摄入500克的水果蔬菜,基本能够满足膳食纤维的补充需要。最后,在总热量确定的前提下,一天喝7—8杯水对身体好处多多。
运动改良
运动寓于平常,简单的走路、爬楼梯、遛狗、家务劳动其实都属于运动的范畴。许多慢性病患者的运动量小,可以从此类活动入手循序渐进,待身体能接受运动负荷后,建议每周3—5次跑步、篮球、骑自行车、游泳,每周2—3次俯卧撑、甩手操、静态拉伸、瑜伽。
睡眠改良
睡眠问题究其根本无外乎睡不着、睡不好和睡不醒。针对此类型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睡眠的节律性,即使暂时处于睡不着的状态,也要每天固定上、下床时间,不补觉、不赖床,保持适量运动。其次,睡眠时的身心状态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在睡前进行正念呼吸,做身体扫描等静心练习。改善睡眠需要依靠切实行动,长期坚持方能取得疗效。
调整心态
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清晰认知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祸兮焉知非福,保持乐观和幽默。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亲人,请重视自己的健康!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马德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