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穿越古今,关隘寻踪

图片

图片
 这是山海关防御体系中的入海部分——老龙头长城。山川辽阔,何处可成关塞?山岭、平原、海岸……而这一切,不仅与地势形胜有关,更与不同时代的历史大势紧密关联。摄影/杨东
我国自古就有无数著名的关卡,或本身闻名遐迩,或于古诗词中高频出现,又或是著名战役的据点。星罗南北、险塞东西。关,犹如棋子般散布在我国的万里河山上。它是我国古代对外防御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控制人流和税收、维持社会经济运转的关键地点。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内外局势的不同,关的设置也在不断变迁着。
如何读懂一座关?
《中华遗产》于2024年10月,特别推出“雄关要塞:万年江山有关钥”专辑,以关塞为视角,看古人治理和守卫中国的宏大策略及其历史演变。
图片▲ 目录 

图片
雄关

中国古代雄关分布图

中国古代的关塞千千万,不可尽数,我们从中拣选了22处重要关隘。它们依凭群山大漠、江河大海,守护着广袤富饶的平原、熙来攘往的城市。22个关隘,串联起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架构,从中可见历代形势与演变。

图片

图片

 

嘉峪关的智慧

图片
▲ 嘉峪关与大多数关城一样,也有它的“左膀右臂”。上图的悬臂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的石关峡口附近,因筑于约45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而得名,其主要作用是扼守黑山的峡口,为嘉峪关关城提供防御保障。摄影/杨文杰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因其壮观的规模、完好的保存状况,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有着绝佳的地理优势,不但善扼守,且宜于屯兵。它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天险,与长城及其外侧深挖的壕沟、壕沟两边修筑的沟墙层层设防,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在争夺河西走廊的特殊历史时期,嘉峪关据一关而撼西域,锁钥河西,巨防中外。


图片
关梁
关,为何而设?
图片
▲ 今位于山东济南境内的青石关,彼时位于齐国都城临淄联通鲁国的要冲之地,既是交通枢纽,也是军事要塞,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等就发生在青石关、锦阳关一带。今日青石关城楼已不存,只见青石筑成的城门,如图示。摄影/王啸
我国的版图上,名山之巅、大川之旁总有“关”的身影。关,诞生于先秦时期,它最初的用途不全然为了“攘外”,也是为了“安内”,除了抵御外敌的军事目的以外,也是朝贡礼仪之所商贸节点。关的地理位置让它有了控制国家人员流动的功能,而关税的征收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关”的每一次出镜,都隐藏着历史进程中的起承转合,而“关”的演化史,亦可谓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过关与闯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图片

 图为明代佚名《老子出关图》,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 
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本,历朝历代将土地与人口绑定,以百姓劳作的产出作为赋税徭役的根本来源。为保证国家编户稳定,官府在全国各处交通要道设置关津关隘,严加稽查。故而,百姓行旅都必须持有通关凭证,纵然才华横绝千古如李白,想出门远游,也得不断“通关”。晚明江阴人士徐霞客在行经广西时,则用上了调动官府骚传的军用通行证“马牌”。 通关,对于古人而言,并非易事。

打开大境门:一座商贸之都的诞生
图片
 大境门以条石为基,为砖砌拱门,上无城楼建筑。门楣上有四个苍劲的大字——大好河山。1927年时,察哈尔特别区都统高维岳被大境门外的高山大川和繁华景象所感动,提笔书下。其下还有幅不盈尺、字迹略显稚拙的三字——大境门,一种说法是出自幼年的顺治皇帝之手,另一说则是摄政王多尔衮的代笔。摄影/杨东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城北,这座长城线上压轴登场的关隘,名字不叫“关”,而以“门”称,淡化了防御、限制的姿态,彰显着新政权沟通长城内外、开放边关贸易的雄心。
得益于历史的际遇,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明隆庆年后张家口商贸崛起。后朝出于对边境贸易的管理,在张家口长城上凿开了大境门,开通了一条从张家口北上,连接蒙古库伦,并一直延伸至俄罗斯恰克图的商道——张库大道。从此,大境门内外车马往来物资流通,张家口也从军事重镇转变为西北商途上的贸易之都

韶关:岭南雄郡的盛衰曲

图片

  图为韶关市航拍图。右侧的浈江与左侧的武江,汇流成浩浩荡荡的北江一路南下。在两江之间的半岛及两岸,发育出了韶关市,成为粤、湘、赣三地交通之枢纽。摄影/王永彬

在广东省东北部,紧邻大庾岭南麓,有一个韶关市。它北接湖南、东临江西,扼岭南交通之孔道,是粤、湘、赣三地的交通枢纽。

韶关之“关”,并不是以防御为目的而设置的,而是在货物集散地及水陆要冲设立的税关。唐玄宗时期,为改善南北交通,宰相张九龄上奏请求开凿大庾岭路。大庾岭路开通后,韶关贸易渐趋繁盛。直至明代后期,官府在此设立税关,并以“关”字为城市赋名,将“韶州”改称为“韶关”。
得益于明清之际的“独口通商”政策,韶关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成为岭南内陆最大的榷税关城。却又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时代的开启,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图片
关隘

潼关:东西之间,国运兴衰

图片

▲ 图中,在潼关古城复建的水关门,巍峨矗立,彰显着潼关之重。 摄影/张永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缘,虎踞秦、豫、晋三省,东接豫西山地,北隔黄河与山西风陵渡相望,秦岭崇山列峙于其南,黄河巨川奔腾于其北,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
今天的潼关县,依然位居山河之间,其地有三块南北走向、形状狭长的黄土塬,从西到东依次是凤翼原、麟趾原和牛头原,分别被两条沟——禁沟和远望沟所分割。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潼关的位置在三塬间不断迁徙变化。但不变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每当出现政治军事上的东西对峙,潼关往往成为双方竭力争夺的战略要地。 


义阳三关:控扼南北咽喉

图片

▲ “义阳三关”最中间的武胜关,古称直辕,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代始名武胜关。如今关城旧迹不存,但交通位置仍极其重要。关下是铁路,关上有公路,可谓连接南北的通衢。摄影/高朋满座

大别山与桐柏山脉的会合处,有三个自然形成的险要隘口,东为九里关,中为武胜关,西为平靖关,合称“义阳三关”。义阳三关,北邻淮河,向北是中原,向南是荆楚。
在此处筑造关隘,便有着一夫当关、控扼南北的效用。在中国历史上,凡南北对峙时,义阳三关的战略位置都无法被忽视,可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三关与金界壕:无中生有的关

图片▲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中,杨六郎镇守三关,立下汗马功劳。而在北宋历史上,“三关”为位于河北冀中平原的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是北宋抵御辽国的最前线。图为画家根据想象绘制的宋辽交战的场景。绘画/董喆群

五代时期,后晋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中原门户大开。中原王朝赖以抵御草原骑兵的防线,也因此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天然的地理优势尽失。于是,迫于形势,北宋时期在宋辽边界上凭借沼泽湖泊,构建了一条新的对抗骑兵的防线。而这一防线的重点地区就是,华北平原上的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史称“北三关”。
金朝入主中原后,北部边境同样无山河险要依托。为防止蒙古人的侵扰,则在草原上挖出宽广深沟,修成了女真版的“万里长城”——金界壕。如此构筑的防线维护起来的耗费是巨大的,但这也是国防地缘劣势之下的无奈之举。


瞿塘关:「锁住长江咽喉

图片

▲ 图为夔门秋色,在古炮台上眺望长江天险,山河壮丽,一时无两。摄影/周智勇

除了山脉,江河也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天险。而长江的险要之处在于“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其中最重当属长江三峡西入口瞿塘峡。据隘设关,瞿塘关由此诞生。
最早的“瞿塘关”是战国时期楚国为保卫西陲在瞿塘峡口修筑的扞关。在此地,历史上的不同政权往往隔峡对峙,于是瞿塘关遂成为了军事重心,其地位与关城建设也不断攀升。历代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着因地制宜的江防策略。

山海关:最完美的边关?

图片 山海之间,雄关锁钥,这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关城与长城相连,北倚燕山,扼东北、华北交通咽喉,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摄影/揣连海

如果要在明长城上选一处最具代表性的关口,山海关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在辽西走廊的最窄处,大明王朝缔造了这座七城一体、海陆联防的长城边关,堪称中国古代防御体系的巅峰之作

中国地域广大,边境线漫长,中原王朝无法处处屯兵,故将重兵屯于自然地势最险的关键要塞,并应用最完备的防御技术和工事,山海关就是典型代表。


镇南关 剑门关:南方的「绝境之关

图片
▲ 巍然耸立的友谊关关楼,共有4层,城墙城垛传统而厚重,城台上的关楼则显露民族特色,这就是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的镇南关(今友谊关)。 摄影/尚天宇

在历史长河中,地理条件往往成为影响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险要的关隘历来是控扼一方的军事屏障,在危急时刻成为捍卫国家安危的“绝境之关”。而我国南方的天险不同于北方,除了山脉以外,深林与瘴气同样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地缘绝险的“镇南关”、峥嵘崔嵬的“剑门关”便是南方关隘的代表。


屯田:河西关城的无形堡垒
图片▲ 汉代开始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使得中原的农业技术快速在河西地区传播,嘉峪关新城的魏晋壁画墓中,频繁出现农业劳作的场景。上图为六号墓出土的“牛耕”画像砖,农人正在鞭策耕牛犁地。
真正长久守护国土边疆的,并非冰冷的石头构筑的关隘,而是铁犁、是耕牛、是种子,是从土地中生长出的禾苗与期望。
汉魏以来,为防御边境、解决军需矛盾,官府在河西军事要地发展屯田。因此,农耕与畜牧业在河西地区蓬勃发展,解决了边防线上“人”与“粮”短缺这两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在屯田制度下,内附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要塞边关共建了一个蓬勃温馨的家园。


图片

编辑: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