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苏州新梅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洪男在“2024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的演讲实录。
我的专业是厨师,我自认为是做得很好的厨师,我还是苏州菜的非遗传承人。
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苏州菜的深耕、传承、创新。
01
一个品类里打造多品牌没问题,但跨品类做多品牌就会死得快
追求本味,也是苏州菜的特点。苏州的三白很出名,所谓三白,就是指银鱼、白虾、白鱼,这三样也是苏州当地餐厅做得比较多的菜。
再来讲讲我们的品牌,新梅华在苏州的门店比较多,旗下大概有10多个品牌。但一开始我们只有新梅华一个品牌,后来是把冷菜间、点心间、蒸煮间……每一个制作间拆分,并打造成了一些独立品牌,且单独开店。比如,做了主打馄饨和面的品牌,开了茶馆。
我们不管是做什么品类,做什么品牌,本质上其实都是在一个大品类的范围内,都是在苏州菜范围内,跟正餐有关系。我认为,在一个品类里打造多个品牌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跨品类做多品牌就死得快。
02
开店要讲究文化,要“不装”
新梅华从一开始的路边小店到现在全国连锁,已经发展30多年了,也算经历了苏州餐饮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最开始,新梅华也只是一家小店,那个时候基本上开店就能成功,根本谈不上品牌、品类。很多人就是卖本土食材,几乎没有竞争。
2000年,是很多企业迎来转折的一年。当时, 宝龙商业首进苏州项目——苏州星韵宝龙广场开业,苏州真正意义上有了第一个商圈。而新梅华的门店就开在商圈隔壁,房租是20块钱一平方,而商圈里面是90块钱一平方,由于价格太高就没有选择进驻商圈,就是因为这样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再开第二家店的时候,新梅华还是选择开进了商圈。新店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把原来的路边大店模式放到了小店。开业后两个月内,我们换了几百名员工,不是因为他们做得不好,而是店里太忙了。
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基本没经历过排队,过去门店的工作强度基本上就是厨师早上晃一圈抽根烟,中午晚上简单弄几桌菜就可以了。但到了商圈以后,需要连续不停地炒3-4小时的菜,本来一个餐厅只需要备3-4个炒菜的厨师,但我们当时又多备了两个人,多备两个厨师就是怕烧菜太热,把人热晕过去了。
2015年,是新梅华集团发展的又一转折点。当时有朋友到我店吃饭,但我感觉自己的店太破太小,后来就请他到了别的店吃饭。也是在这之后,才有了做精致餐饮的江南雅厨。现在这个品牌已经有10家店了,目前深耕苏州。虽然我们深耕苏州,但不等于我们不去外面开店。12月份在上海还会开个美术馆餐厅,有5000平方,是美术展览和餐厅一体化的设计。
江南雅厨走精致路线,但还是有性价比的。我们深耕苏州,有一些明显好处,比如我们的门店基本上不要房租,我们去开店,有些地方甚至是给钱的,所以能减少成本。我们的毛利也不是太高,基本上50%-60%。
苏州虽然比较小,不过开店也是要讲究文化的,姚哲(合众合创始人)曾和我说,要做一个文化公司,做文化餐厅。虽然文化这个东西摸不着,看不见,不过慢慢做出来以后,还是能让当地人感觉得到。
关于传承,讲究的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新梅华是苏州菜,我们自己做了一个饮食文化博物馆。像苏州这么大体量的城市,可能三年后,就会有一个可以跟淮扬菜博物馆、杭州菜博物馆抗衡的苏州菜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目前有不少苏州菜的教学菜谱。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美术馆,举办了美食+美术的活动,里面的画都是我们自己画的。
我们还做了一个本色美术馆市集,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私人做的文化载体。
还有在家具的使用上,我们会搞一些活动,让大家自己画瓷,烧了之后带回家。包括门店的家具应用上,我们有自己的门市部,大部分会采购外部,有些也是自己制作的。这些也都是是文化餐饮重要的载体。
这两年开餐厅就两个字:“不装”,以前苏州菜装得很厉害,一个豆腐弄点火腿就能卖到500块钱,现在做餐饮不能装了。像我们昆山的一家店,人均只有150元左右。人均150元,就能让顾客吃到最好的苏州菜,体验到最好的环境。
另外,我们也和新加坡当地一起做了一些模式创新,开了零售店,卖月饼、伴手礼之类的。
最后,也跟大家透露下,我们今年还没开的店,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考虑到苏州青菜比较有名,苏州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青菜不断,所以我们做了以江南食材为载体的店,主要开在社区。门店内还专门针对二十四节气绘制了一些书画,将苏州二十四节气的代表美食入画,这将会是一家代表苏州江南风味的餐厅。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