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供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省级以及21个市(自治州)、137个县(区、市)政府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省政府修订颁布《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93个县(区、市)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目标考核。
建立0至30天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0至24小时预报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11天至30天预报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
构建四川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管理存储数据769种,注册算法89个,建立专题库28个,初步形成省级部署、省市县三级应用的“云+端"业务新模式。
晴雨、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升2%、12%、5%,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技巧稳定排名全国前三。
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由县精细到乡镇,暴雨预警信号空报率降低2%,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雷电、冰雹)平均增加20分钟。
完成首批4个省级特色农业中心(晚熟柑橘芒果、柠檬、再生稻)评定工作,推进6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制种气象保障体系建设,研发13类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
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以及直通式为农服务,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5%。
全面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组织完成全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绘制各市县8个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图件9000余张,编制报告205份,全面厘清各地气象灾害风险。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质量评估得分93.1分,在全国排名第七。
联合省公安厅、交通运输厅建立16条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一路三方"交通预警协同联动处置机制。
聚焦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常态化开展林火、积雪、植被、水情等生态遥感监测评估,编制川渝、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7类生态公报,推进川西北若尔盖生态区试点和大熊猫保护地精细化服务示范点建设。 大型增雨无人机在全国率先投入常态化业务应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水资源涵养以及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累计发布实施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72项,与重庆联合立项首个川渝地方标准《川渝康养度假气候类型划分标准》。
开展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完成全省气象部门跨地区交叉执法100余次。
全省气象部门现有持证执法人员1374名,执证人员数量全国第一。
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6人,较2019年增长达63%。入选中国气象局“十百千”人才计划15人,省气象局“161"人才计划139人,全省高层次人才稳步增加。
7个基层党组、22名党员及7名党务工作者获中国气象局党组“两优一先”表扬,两个基本党组织、3名党员获得省直机关工委“两优一先”表彰。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全省气象部门已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0个、省级文明单位54个、市级文明单位10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