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新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 | 上海报道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屡屡出现在中央的重要部署中。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2.6万亿元,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带来的综合性成效逐步显现。

从浙江、重庆、上海的“完整社区建设”到北京、辽宁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从江西、陕西、上海的“城市功能完善”到广东、安徽、福建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近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奔赴多地调研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看各地是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美好新城市。

图片

图片

上海临汾路380弄社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I

图片

图片

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

“典型案例”在做什么

今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其中包括8类28个典型案例以及典型案例的经验做法。5月底,财政部网站发布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公示,首批支持15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中,上海共有4个项目入选,其中,临汾路380弄社区更新项目作为“完整社区建设案例”入选。

什么是完整社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发布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是这样定义的: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在临汾路380弄星城花苑看到,虽然还没到午餐饭点,已经有很多阿姨爷叔在食堂内坐着等餐,“葱油花卷1.2元、绿叶菜2.8元、四喜烤麸5.5元、宫保鸡丁8.5元……”社区食堂明码标价;在该小区进门左侧的数字小屋不打烊服务区内,有智能药柜、一网通办、自助打印等服务;在小区中心位置的临居里社区服务中心还为居民提供公益剪发、磨剪刀、数码维修、家政清洗、衣服缝补等服务……

临汾路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王洪良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由废弃的垃圾房改造而成,引入智能化设施设备,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的服务。街道还依托“民情日志”数据系统,帮助基层干部及时掌握小区的问题和居民的需求,精准精细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记者注意到,该小区的楼面外近半成都加设了电梯。临汾路38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俞烨说:“我们街道老龄人口占比超过40%,而居住在三楼以上的‘悬空老人’占比达到13.4%,加梯初期,居民对筹集的资金安全有担忧,街道就协调银行,推出开设联名账户的业务,打消居民的顾虑;有个别一楼业主加梯意愿有反复,我们也是多次上门做工作,终于使一楼居民理解了楼上居民的迫切需求,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上海入选的其他3个项目包括: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作为“城市功能完善案例”入选,上海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一网统管”建设项目、上海市静安区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更新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案例”入选。

在调研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时,记者发现了这里种种贴心的细节——新铺设的无障碍通道方便特殊群体轮椅通行,19个语音导览发射器遍布示范段,为视觉障碍者提供详尽指引。手语实时沟通设备让听障者与服务中心无障碍交流,双向视频通话,手语或文字沟通自如。户外服务大屏则提供一键求助、咨询、电子地图等服务,特殊人群需求一网打尽。小程序导览系统线上线下融合,形成全面支持体系,助力特殊群体迈入数字服务新时代。

杨浦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滨江地标建筑“绿之丘”北侧已经建成了“杨浦滨江阳光综合服务中心”,同步打造杨浦滨江阳光康健驿站,打造社区残疾人10~15分钟运动健康生活圈。

兼顾民生福祉与经济效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后发现,众多项目在紧紧围绕关注民生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市场参与机制,走兼顾民生福祉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光伏零碳改造项目,采用的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光伏发电与建筑用电基本同频、同步,光伏消纳比例高,多余发电供给园区,实测每年可节约电费22万元,投资回收期6.5年,经济收益良好。

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零碳示范区项目,打通零碳示范区建设的技术环节和运营环节,通过公开招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社会投资占比达76%,探索出市场投资与经营回报相联动的实施模式。

重庆市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出资2000万元,争取银行贷款7400万元、区级财政资金400万元,通过挖掘片区、社区、小区的闲置资源、资产再利用,以及停车、农贸、商超、广告、保洁等资源“造血点”,实现可持续运营、盈利还款。

广东省深圳市元芬新村城中村有机更新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开展长期趸租。在政府主导综合整治工程基础上,由民营企业与元芬社区股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对元芬新村整村统租改造的方式,积极参与整体规划,投入资金进行楼栋安全改造、整村风貌提升、公共广场等便民设施改造,并持续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运营服务。

位于嘉陵江岸悬崖之上的重庆市戴家巷老街区更新改造项目,带动街区居民自发开展底商及二层以上房屋改造,积极推进加装电梯、房屋装修,改造后引入各具特色的小店,临街底商租金提高8到10倍,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旧址成功转型范例——江西省南昌市雷公坳文化体育产业园项目,在保护中实现盘活利用。在产权关系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省属国有平台公司成功引入上海某集团,总投资约3亿元,对原服务区统一规划、连片改造,实现了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历史建筑焕发活力、环境品质有效提升。

陕西省西安市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由社会资本投入3000万元升级改造并运营,根据周边居民、城市青年和外来游客的需求,积极引进特色餐饮、创意办公、文创零售等多元业态,打造兼具市井生活、时尚与艺术气息的西安文化新地标。

安徽省合肥市园博园项目将原有的航站楼改造为城市建设馆,打造绿色共享的城市公园,坚持“业态先行、运营前置”,引入运动、文创、体验、游购、科普、康养等各类绿色休闲产业,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开园即开业”。

江苏省南京市老城南小西湖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利用南京市新城反哺老城资金政策。南京市将新城建设和老城更新进行资金统筹平衡,每年南部新城开发收益反哺秦淮区20亿元用于小西湖等一批居住类、历史文化保护类城市更新项目。

图片

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

城市更新背后的经济账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月披露的数据,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2.6万亿元。6.6万个已经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围绕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目前已改造78亿平方米建筑。全国已实施完整社区建设项目2900多个,更新改造老厂区、老商业街区等2600多个,建设和改造医疗、体育、教育、文化设施近1.5万个。

202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今年前5个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6万个。分地区看,江苏、山东、河北、辽宁、浙江、上海、湖北、重庆等8个地区开工率超过50%。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城市更新项目投资结构比重持续增加,部分地区城建项目中城市更新项目占比进一步提升。例如,沈阳2022年城建项目中城市更新项目占比51%、2023年占比达69%,形成央企、国企、民企多方投资的新局面。重庆2023年1—11月全市累计完成投资4427.9亿元,其中城市更新提升领域完成投资2670亿元,同比增长19.5%。广州2023年全市城市更新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将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郑州2023年11月发布城市更新项目库,共计14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6987.21亿元。天津2023年1—8月实现投资85亿元,是2022年全年城市更新投资额的2.3倍。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全国各地城中村改造入库项目406个,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从总体投资规模来看,预计未来3年22城(7个超大城市以及15个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直接投资每年或维持在万亿水平。”中指研究院研究总监吴建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世邦魏理仕战略顾问部中国区负责人陈学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综合各地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城市更新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的城市更新资金、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参与城市更新的项目实施主体投入的资金、土地使用权人和房屋所有权人的自筹资金、其他符合规定的资金,结合这五个方面,资金模式分为三类:项目收益自平衡模式、政府投资模式、成立项目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这其中,金融资本参与城市更新主要有4种途径:银行贷款、专项债权、专项信托以及城市更新基金。”陈学海说,“比如上海在2021年成立的800亿元城市更新基金,定向用于投资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在促进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提供筹措资本金的新思路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政策层面对城市更新给予了资金支持,中央财政按区域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根据今年4月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显示,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资金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拨付到位。

近期,城市更新再次被“划重点”。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要加强城市更新的重点建设,下一步将继续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工建设,充分释放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刘苏社说,2023—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共超过4700亿元,重点支持城市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今后几年,城市更新仍是政府投资的支持重点,2025年也将继续加大力度。在两个1000亿元项目清单和投资计划当中,城市更新占有一定的比例,重点支持在建工程和今年四季度可以开工的项目,推动解决燃气管网老化、城市内涝、供水管网漏损等突出问题。此外,还将积极探索创新融资的模式,大力度吸引民间资本的广泛参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