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论|仁与义都不难做到

图片

□赵宗符

14·30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解: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双没打完的草鞋放在窗台上,上宫服务人员找不到了。有人问孟子:“是不是跟随您的人把它藏起来了?”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草鞋而来的吗?”这人答道:“大概不是吧。先生开设课程,走的不去追赶,来的从不拒绝。只要抱着学习的心来,就接纳他们。”

这段对话把孟子的办学原则很好地总结出来了,那就是自由、包容,“往者不追,来者不距”,只要有颗想学习的心,孟子一概都接纳。当然,这样开放的态度,也就使来的人难免良莠不齐。再好的老师,出现几个不成器的学生也是难免的。

14·31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解: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情,把这种情感推广到他所忍心做的事情上,便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情,把这种情感推广到他所肯干的事情上,便是义。人能够扩充自己不想害人的心,那仁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扩充自己不钻洞跳墙的心,那义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扩充不受人轻贱的行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不合乎义了。一位士人不可以与人交谈而与人交谈,是以交谈来诱取别人利益;可以与人交谈而不与人交谈,是以不与人交谈来诱取别人利益,这些都是钻洞跳墙之类的不义行为。”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进一步扩展了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指出仁和义都离人不远,只要从切己的情感出发,把这种情感推广出去,人就可做到仁和义。孔孟都不谈过高之理,他们的思想都能从平常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每个人都很容易理解,想要做到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但要始终做下去、做好,却又是浩瀚无边的,需要终生的努力和修养,不断地加以扩充。

14·32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解:孟子说:“语言浅近平实而意义深远,这是好的言语;原则简单而效果广大,这是好的道理。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平常而道理就在其中。君子坚持的原则,从修养自身开始从而使天下太平。人就怕放下自己的田不耕种却去耕种人家的田,要求别人的很重,而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如何说话?如何讲道理?孟子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标准。看孔子的言论、孟子的言论都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一个人的修养不在于说夸夸其谈的话语、讲天花乱坠的道理,而在于说平常而有道理的话语,讲简单而有效果的道理,更关键的是要从自我做起,严以律己。否则,放弃要求自己,却一味盯着别人,这是很可怕的毛病。

14·33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解:孟子说:“尧、舜的德行,是出于本性;汤、武的德行,是通过反思修养回复到本性。动作容貌进退揖让都合乎礼仪,那是因为这是美德的最高境界;哭泣死者而悲哀,不是为了活着的人;恪守道德而不违背,不是为了谋取爵禄;言语诚信,也不是为了自己行为端正的名声。君子依法度而行,结果付之于命运。”

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是因为那是应该做的事情,并非为了外界的功名利禄。孟子发挥了孔子所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为己之学”的思想。一个人这样做了,就会坦然地面对结果,将其看作命运的安排,内心平静而快乐,这就是“孔颜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