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技术历经百年,精准医疗时代如何实现精准卵巢刺激?

1978 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是 20 世纪医学发展的伟大奇迹之一,也从此开辟了辅助生殖助孕的新时代[1]


100 多年来,辅助生殖技术(ART) 一直处在不断进步之中,逐步实现了宫腔内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以及单精子细胞内注射[2]。辅助生殖领域的重要课题——卵巢刺激,也经历了从诱导排卵(OI)到控制性卵巢刺激(COS),再到个体化控制性卵巢刺激(iCOS)的进化。


促性腺激素(Gn) 的纯化与药物特征的优化使得 ART 的不断发展得以实现[3]。1950 年默克全球第 1 支尿促性素(hMG)的问世,后续被批准用于无排卵妇女的单卵泡发育和接受 COS 妇女的多卵泡发育,然而 hMG 纯度仅 5%,其余 95% 都是杂质,药物成分不仅含有促卵泡激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还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多项研究提示,部分患者需要单纯的 FSH,而通过使用单克隆 FSH 抗体代替多克隆抗体,能够更有效地纯化尿液制品,从而得到高度纯化的尿源促卵泡激素(uFSH)[4]。1976 年,默克通过洗脱尿液中的 LH 和提高 FSH 纯度,推出全球第 1 支 uFSH[4]。虽然药物纯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仅仅满足了临床对 FSH 单一用药的需求,而uFSH由于原料质量参差不齐,杂质蛋白等问题,对卵巢刺激仍存在较大误差。


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成功克隆了编码 FSH 分子的基因。1988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重组 FSH——r-FSH-α 成功研发,并于 1995 年由默克推出[4]。基因重组产品与传统尿制品相比,药物纯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纯度高达 99.9 %,缩小了对卵巢刺激的误差,同时避免了因药物杂质等带来的安全问题。


重组 FSH 除了药物纯度的进化,药物特性也有相应发展。有研究表明弱酸性 FSH 异构体更符合育龄女性的卵泡发育需求[5]。而不同 Gn 药物中,弱酸性异构体含量不尽相同,其中,原研 rFSH-α 与尿制品相比,弱酸性异构体含量更多[6],生物活性更高,可更有效诱导卵泡生长[7]。另外重组 FSH-α 因为恒定的生物活性(每毫克药物的生物活性为13645 IU),可以实现药物的质量标称,并带来稳定的卵巢刺激,这避免了因药物批次间差异带来的卵巢刺激误差,助力临床更好地实现 iCOS。


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ART的精准化治疗越来越得到生殖专家们的重视;在辅助生殖领域,精准医学的应用可帮助医生更好的为患者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生育成功率[8]。Gn在给药精度和规格组合的进化,进一步推动了辅助生殖进入精准治疗时代。

辅助生殖的精准治疗:明确目标与需求是前提,患者评估是抓手,精准卵巢刺激是关键


  • 精准的患者评估


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建立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辅助 COS 决策,实现精准起始剂量及调节剂量[9]。OvaRePred 在线算法[10-11]可根据患者特征来评估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2022年Delphi 共识指出,促性腺激素基因多态性与卵巢反应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可辅助评估患者[12]


  • 以终为始的卵巢刺激理念


即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设定 COS 目标,从目标出发制定方案、选择合适的 Gn 及剂量。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13],分析了 1464 例有意使用胚胎植入前检测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 ART 计算器有效地预测了在接受 IVF/ICSI 治疗的个体患者中获得成功活产所需的整倍体囊胚数及获卵数。制定以患者为导向的策略,以达到获得一个整倍体胚胎所需的卵母细胞数量,从而潜在地增加成功妊娠的可能性。


  • 制定个体化精准卵巢刺激 Gn 剂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借助 AI 模型,指导 Gn 启动剂量的选择以优化患者获卵及获胚结局。比如 POvaStim 在线算法可根据患者年龄,AMH,AFC 等指标,指导Gn起始剂量及调节剂量 [14]


为了更好地实现精准的卵巢刺激,Gn 需要在药品质量和剂量控制上达到更高标准。


自2023年起,默克在中国进一步上市150 IU规格的rFSH-α 预充注射笔,在原有450 IU规格基础上,150 IU小规格组合450 IU规格,实现全程12.5 IU剂量调节,药物和给药装置双重精准以实现卵巢刺激过程中的精准给药(图1)

图片

图1 Gn 精度的持续进化,助力临床实现 COS 精准卵巢刺激

小结

伴随着ART的发展,卵巢刺激从 OI 到 COS,再到 iCOS,逐步向精准治疗迈进。


默克引领Gn药物从混合品 hMG、到单一成分尿 FSH,逐步进化到质量标称的、可 12.5 IU 调节的基因重组产品,逐渐实现药物剂量的精准调控和全程一致的精准卵巢刺激。


参考文献:

[1]Niederberger C, et al. Fertil Steril . 2018 Jul 15;110(2):185-324.e5.

[2]黄荷凤.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08. 《实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2018版》

[3]Textbook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 Volume 2 Clinical Perspectives.

[4]Lunenfeld B,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Gonadotropins for Clinical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rtility.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19 Jul 3;10:429.

[5]Bousfield GR, et al. J Glycomics Lipidomics . 2014;4_1000125.

[6]Andersen CY,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4; 9(2): 231-6.

[7]Lispi M, et al. Int J Mol Sci . 2023 May 19;24(10):9020. 

[8]https://m.163.com/dy/article/IPQCB4D905566Q9I.html

[9]方颖, 等. 中国医刊. 2023; 58(4):361-365.

[10]http://121.43.113.123:9999/

[11]Huiyu Xu, Jie Qiao, et al. Innovation (Camb) . 2023 Aug 1;4(5):100490.

[12]Conforti A,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 2022 Feb 1;12_797365.

[13]Esteves SC,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 2020 Jan 24:10:917.

[14]Xu H, Rong Li, Jie Qiao, et al. Innovation (Camb). 2023 Feb 18;4(2):100401.

[15]Cottell E, et al. Expert Opin Drug Deliv . 2024 Feb;21(2):337-346.

[16]郑波, 等. 生殖医学杂志. 2020; 29(01)33-37.

[17]果纳芬®说明书. 2022年08月09日版.


本专栏由默克公益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码:CN-GON-02266

有效期至:2026年10月24日



排版:晓敏

编辑:欣闻

审核: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