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深秋是柿子的“黄金时代”。众芳摇落的萧瑟日子,柿子宛若散落人间的灯笼,渲染出一片红彤彤、黄澄澄的世界。
新鲜的柿子饱满多汁,有的用吸管就可轻松“拿捏”。晾晒成柿饼后,又仿佛成了一个个能甜掉牙的“小蜜罐”,一直能甜到过年,甜遍大半个中国。
青岛即墨鹤山柿子节已开到了第二十一届
刘禹锡说,“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苏轼说,“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陆游说,“甑炊饱雨湖菱紫,篾络迎霜野柿红”。齐白石、鲁迅都是柿子的粉丝。传说,朱元璋还曾封柿子为“凌霜侯”……
我们为何如此偏爱柿子?
一
眼下,有个词非常流行,叫“古早味”。你知道最早的柿子,是什么味道吗?
“土生土长,水果鼻祖”。柿子,为柿树目柿树科柿树属。此前,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发现250万年前的新生代野柿叶片化石,印证了“柿子原产中国”的结论。距今1万年前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古柿子核,混同在其他食物残渣中,成为“柿子被食用”的最早证据。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也发现柿饼和柿核。但研究认为,当时的柿子可能涩味较重,并不好吃。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用麦秆“喝”柿子
“始于青涩,终于甜蜜”。柿子为什么会涩?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可溶性单宁(鞣酸),吃到嘴里就会凝固舌黏膜上的蛋白质,产生一种收敛性的味觉——涩。因此,成熟之前,柿子非常涩。这可理解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只要我足够难吃,敌害就不会过来”。柿子成熟后,又希望被吃掉,这样种子得以传播。于是,它会努力将果实中的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可溶性单宁,使涩味降低。
根据转化程度的不同,柿子分为“甜柿”和“涩柿”。那些“涩柿”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要称得上美味的话,还是需要人工“脱涩”。中国原产柿种多属“涩柿”,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柿子早期的推广。到南北朝时期,人们逐渐掌握了为柿子脱涩的方法,开始大面积栽种。热爱文学的梁简文帝萧纲还迷上了吃柿子,称其“甘清玉露,味重金液”。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柿子的嫁接技术和加工方法。
“可脆可糯,宜鲜宜干”。唐宋以后,柿子的培育技术更加成熟,知名品种在各地陆续涌现。宋代《梦梁录·果之品》说,杭州有“方顶、牛心、红、裨柿、牛奶、水柿、火珠、步檐、面柿”等多个柿子品种。迄今,我国柿子品种已超一千个,其中著名的有陕西的尖柿和火晶柿、河北的甜心柿和磨盘柿、山东的镜面柿、河南的玫瑰蜜柿和牛心柿、广西的月柿等。
火红的柿子与古村、山川相掩映 图源/好客山东之声
这些柿子有的脆甜可口,有的甜蜜多汁;有的适合鲜食,有的则主要加工成柿饼。在北方的冬天,如果冰糖葫芦是酸甜的记忆,那挂着糖霜的柿饼就是100%的“甜蜜暴击”。
在山东,用镜面柿制成的“曹州耿饼”享誉全国。在山西蒲州,用青柿制成的柿饼,从中间掰开能拉出一尺多长的丝。在甘肃舟曲,制作柿饼时削下来的皮,晒干就成了“柿皮儿”,可直接吃,也可炕干、磨细,和白糖一起做成“熟面”,也是一种地方特色。
二
从古至今,人们喜欢柿子,绝不只是因为美味。它不仅是水果,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美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凌霜抱枝,万盏红灯总是诗”。古人早就发现了柿子的美。从西汉起,柿树就作为观赏树木,栽入了帝王苑囿。《说文解字》说,“柿,赤实果也”,强调了柿子的“红”。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写出了柿子的“火”。韩愈说,“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将“这团火”描述得惊人。《西厢记》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则写出了柿子林的浓浓诗意。
软糯甘甜的柿饼
“柿柿如意,一片吉祥可入画”。柿与“事”同音,这个“谐音梗”,从古玩到今。在旧时婚嫁习俗中,柿子是必备的祥果之一,寓意百事大吉,夫妻白头偕老。包含柿子元素的图纹也广受欢迎,有时还与其他花纹相融合。比如,“诸事遂心”:柿子与桃子组合,柿子代表“诸事”;桃子是心形的,代表“遂心”。“五世同堂”:五个柿子加上海棠花,寓意家人团聚。
齐白石很喜欢画柿子,曾自称“柿园先生”,还在画中加上“世世太平”“事事安顺”等题词。在青岛,“柿柿如意”也是胶东花饽饽的常用主题。
“木本粮食,危难时刻能救命”。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将柿子的优点总结为,“‘柿树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这“七德”看似全面,但未强调柿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当粮食。究其原因,大概是段成式乃宰相之子,不曾缺衣少食吧。
“柿柿如意”是胶东花饽饽的常见主题
朱元璋是挨过饿的。相传朱元璋曾在“二日不食”的情况下,遇见一棵柿子树,于是“上取食之,食十枚便饱”。后又经过这里,感念这棵柿树,封它为“凌霜侯”。明朝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记载,农民专门种柿子,“柿成做饼,以佐民备”。一旦粮食作物不能满足需求,就用柿饼代粮充饥。
光阴荏苒,截至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我们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人们不再靠柿子充饥,但亲近之情已深深刻在心底。
三
有“颜”又有“梗”,红红火火的柿子,被人们爱了千百年。今天,又该如何为柿子谱写新篇?
讲好故“柿”。很多地方的柿子都颇具特色,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比如,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用一根麦秆插入柿子,大口吸食,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香甜。这让西安临潼特产的火晶柿子登上热搜,销量暴涨。
“柿子风”冰淇淋火了 图源/中国冰淇淋
吃柿子别光“挑软的捏”。比如,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专家历时20年驯化的“太秋甜柿”,就是“吃硬不吃软”。它果肉脆爽像苹果,多汁像梨,清甜像哈密瓜,人称“柿界天花板”,一个能卖20元。
开拓“柿”野。说起柿子的吃法,有人想到的只有柿饼,其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柿子奶茶、柿子蛋糕、柿子咖啡等新产品不断涌现,深受年轻人喜爱。
一些地方传统工艺也焕发新生。比如,在荥阳,人们把柿饼表面那层白白的糖霜收集起来,加工成“柿霜糖”。连鲁迅都曾被圈粉,说“(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这已入列“非遗”名录,成为各种时尚市集的常客。
过去,“冻柿子”是东北人的专属记忆。随着哈尔滨爆红,“冻柿子”也畅销全国,有企业还趁势开发出了柿子雪糕、柿子冰淇淋,受到追捧。
赏心悦“柿”。既可赏景,又能采摘,柿子节会在各地陆续火起来。比如,青岛的鹤山被誉为“胶东柿子之乡”,鹤山柿子节已开到了第二十一届。这里有上千亩柿子林,有的树龄可达百年。人们置身山水田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融入深秋的气韵里。青岛大学柿子采摘文化节也已举行了三届,让学生走入附近乡村,让胶州秧歌等非遗走进校园,促进了文化传承。
青岛大学柿子采摘文化节 图源/青岛大学
“柿”可而止。柿子虽好,但不能多吃,否则可能导致“柿石症”,造成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穿孔。在各大医院,每年都有因吃柿子过多,而出现肠胃不适的患者。一般来说,吃柿子时,尽量不吃螃蟹、鱼虾等,避免柿子里的鞣酸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餐后半小时再吃柿子,每次只吃一两个,更有利于健康。
柿中见“世事”,柿子见证我们的辛勤汗水与满满收成。愿每一个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心想“柿”成、万“柿”大吉。
作者:学义 蓝婷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