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乘东风万里——写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

只此青绿,乘东风万里

——写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际

中国军网记者 刘雅娟

这里是浩瀚绵延4.92万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四野空茫。

这里是中国航天人一次又一次回应先人对天际宇宙执着的起点。

夜色笼罩的茫茫戈壁上,再一次升腾起的烈焰成为最热烈的赞美。

图片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右)、宋令东(中)、王浩泽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图片

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10月30日4时27分,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乘神舟、赴太空。

大漠震颤,那道壮丽的光轨照亮了这片土地上向下扎根、向天而生的树与人。

迈向宇宙的漫漫征途里,这是又一次光辉的起航。

逐梦,筑梦

“5、4、3、2、1,点火!”一声沉稳的点火口令牵动着指挥控制大厅里所有人的心。

飞行结果快速评估团队成员骆琦紧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海量数据,密切关注着各分系统的运行状况。

图片

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火箭按照预定程序飞行,姿态稳定,各级发动机工作正常,船箭分离正常,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入轨参数精度满足“圆满成功”评定准则!

当指控大厅又一次亮起喜庆的大红屏,骆琦与同事互换一个欣慰的眼神,默契一笑。

这是骆琦来到东风航天城的第三年。

2022年年初,临近春节。骆琦登上飞往西北的航班,离开了学习生活12年的长沙。

来东风航天城之前,她曾在地图上细细寻觅——酒泉,只是中国西部那片无垠荒漠中一块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绿色。一路往西北,景色从郁郁葱葱,逐渐变成满目枯黄。这个从小在南方长大,连季节更替草木枯荣都没见过的姑娘,一时间难以接受这光秃秃的荒漠。

“作为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西北大漠这么偏远的地方工作?”

“我觉得航天事业还是很厉害的。”出生于1992年的骆琦回答。那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而且,这里的胡杨林很美,不是吗?”

在弱水河流经的额济纳浩瀚的沙漠,随处可见胡杨家族的繁荣。河水流到哪里,胡杨就会把种子传播到哪里,一旦扎根,就会从少变多,由弱转强。只要河流奔腾不息,胡杨就会生生不息。

半年之后,骆琦的爱人林时剑顺利毕业,他追随她的脚步,坚定地选择了航天事业,选择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选择一起扎根于这片热土。

“我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运用所学为国家服务,如今有机会参与到国家航天事业中,更要珍惜平台发挥价值。”骆琦忘不了第一次参与任务的自豪与满足。

这里就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这是骆琦和爱人林时剑共同的心声。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众多像骆琦这样的青春志士纷至沓来。他们如同坚韧的胡杨,深深扎根于广袤无垠的大漠之中。

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不仅迎来了追逐并实现人生梦想的宝贵机遇,更亲身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壮丽历程。

守望,瞭望

图片

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弱水河缓缓流过胡杨林的悠悠岁月,嘉峪关沉默遥望山峦上的千秋积雪,只有偶尔低速驶过车辆的鸣笛致敬划破戈壁长久的沉寂。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地方都是用数字来编号的。东北方向4公里处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置在9号和10号之间,被航天人深情地称为“9号半”。一排排整齐的墓碑中,有一座墓碑最为特别,碑前生出一棵树。

那是一棵从墓碑与砖的缝隙里“钻”出来的榆树,三四米高,傲风而立。

墓碑下,长眠着的英雄是当年燃料加注中队的一名操作手,叫王来。

1965年深秋,在一次导弹发射合练中,加注车准备离场时,特种燃料不慎起火,一个战友瞬间被火舌吞噬。要知道,每个加注手身上都会附着许多特种燃料分子,一旦着火,就会危及生命、危及装备。危急关头,年轻的王来不顾一切冲了上去,迅速扒下战友着火的工作服,自己身上却不幸燃起了大火。当更多战友要冲过来救他时,王来大喊道:“别过来!”然后远离加注车,转身挣扎着向戈壁滩深处跑去……

王来走了,只在戈壁滩的沙砾上留下了烈火熏燎的38个脚印。

在东风航天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逢重大发射任务之前,航天科技工作者们都会到烈士陵园来向先烈“报告”。

临近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刘华兵又一次来到王来烈士墓前的树下。

刘华兵已无法确切回忆起这是他的第几次到访。只是记忆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现石缝间悄然探出了一抹生机勃勃的新绿。渐渐地,它发了芽,抽了枝,长成一株指头大小的幼苗,后来又在漫天黄沙中悄悄长成了一棵树,成为这片静谧的墓碑群中最独特的景致。

当苗长成了树,刘华兵也从一头青丝到两鬓染霜,在与火箭燃料加注这项事业相伴相随的日子里,悄然间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三十个年头。

三十年间,每日与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的火箭燃料打交道,在这项被航天人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工作中,刘华兵也曾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时刻——

某次氧化剂加注库房突发泄漏,情况紧急,刘华兵同6名抢险队员只穿戴简单的过滤式面具,在滚滚浓烟中3次冲进现场,朝着燃料浓度最高的地方,探摸着寻找泄漏点。经过23分钟的紧急排故,泄漏点被成功封堵。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新一代航天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

“即便我们能控制99%的风险,剩下那1%的风险永远存在。”但刘华兵说,“再危险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干。”

正是热爱与使命推动他们向前走,在危险中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在“9号半”,倒下了的人们依然能够“听见”火箭的轰鸣,“看到”卫星和飞船升空。发射架旁,他们用永恒的青春守望奋进的事业。

而刘华兵和他的战友们就像那抹从石缝中钻出的新绿,为理想与激情、梦想与光荣添上新的注脚。

问天,飞天

图片

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前一晚,气温已逼近0℃。发射塔架上,负责发射场平台技术总体工作的张卫红依然奔波忙碌着,身影瘦小却干练。

待到忙完,张卫红却没有急着离开,她站在这座总高百余米、重达数千吨的“钢铁巨人”之上,向下望去。夜幕沉沉,看不清地面的状况。但张卫红知道,在离发射塔架50米左右的地方,那里有一棵榆树,他们叫它“树坚强”。

每次火箭升空时,喷射出来的炽热火焰,都将这棵树的一半树枝烧蚀。勇敢地面对、顽强地活着,是它的信念。只要浇上水,在来年春天,它总能重新焕发新芽,再次蓬勃生长。

它见证了921发射塔架在这里拔地而起,见证了火箭夺目的尾焰化作远去的星芒。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发射塔架缓缓打开,乳白的船箭组合体巍峨耸立,静待腾空而起的时刻。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黎明前的发射场静极了,现场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只有倒计时的口令声在天地间回荡——

“5、4、3、2、1,点火!”

再一次,“树坚强”在烈焰中目送“龙马乘组”奔赴太空去书写专属于华夏的浪漫传奇。

问天阁,欲问天何?是专属于中国航天人的不断求索,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曾经古人把仰望苍穹时产生的那些慨叹、痴迷和不羁的猜想,写成故事,讲给孩子——“天宫”“天问”“嫦娥”“祝融”“夸父”“北斗”……我们太懂先人对天际宇宙的执着,在终于有能力翱翔宇宙之后,用飞天回应古人,又用这种精神照亮后人。

飞天,是充满挑战的征途——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代表中国人首次出征太空。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突然发生剧烈的抖动。他眼前一阵发黑,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裂了。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他咬牙坚持26秒,直到共振现象逐渐消失。

飞天,还是一种不懈的坚持——

费俊龙两度飞天的17年间,从未停止训练,刻苦钻研飞行和操作程序;王亚平在严苛的航天员训练课目中,从未喊过“暂停”,一次次突破人体极限;邓清明面对多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从未放弃,执着坚守24年终圆飞天梦想……

飞天,更是接续传承的事业——

2024年4月28日,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接过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汤洪波移交过来的系着红色中国结的中国空间站钥匙,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叶光富说:“‘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我们神舟十八号乘组一定竭尽全力去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请大家放心!”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一人飞行到太空会师……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天地往返已成常态。

当“90后”航天员首次执飞,他们不仅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力量,也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不仅要执行空间站任务,未来也将执行载人登月任务;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文昌发射场将承担载人登月飞船、着陆器等发射任务,登月任务发射工位等设施正在建设施工……

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66年的问天征程,中心进行了200多次航天发射,第一个百次,从建场初期到2018年,用了整整50年的时间;第二个百次,从2018年到2023年,仅用了5年。我们的“问天之路”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快,在逐梦星辰中跑出“加速度”。

两三年前,“树坚强”的旁边又拱出了一株小树苗。从此,“树坚强”有了接班人,它们并排挺立,和张卫红一起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薪火相传。

当“畅游星河”不再是醉卧扁舟的一场清梦;当“相期邈云汉”不再只出现于瑰丽想象之中;当“手可摘星辰”不再是夸张修辞……此景,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乘东风,见此“青绿”足矣。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刘雅娟

责任编辑:陈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