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在统一的急迫性日益重要的今日,我们需要一套介于军事手段与和平诉求之间的方法论促统,此方法论旨在降低统一的负面成本,垫高正面成本,逐步摊提各种统一风险,最大程度避免台湾问题阻碍中国的发展与复兴。
而我始终认为,“逼统”才接近实况,但考虑到这是一个不太体面的形容词,本文给出具体建议,以方法勾勒此一概念。
戴高乐说过,不考虑现实的政策没有任何价值。统一方法论不一定要“求新”,在既有的方法上“求变”,也能达到峰回路转的效果,因为所谓“现实”是移动的,20年前的现实与今天不一样,将20年前的方法构想对应今日之现实做些更动,“求变”也就等于“求新”。
当前,大陆对台湾采取“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政策,战略上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面不免产生矛盾,非但人民产生疑惑,有时连专家都看不太懂。我想,这是因为缺乏“软中带硬,硬中带软”的战术布局。
融统政策被视为软的一手,它负有“文化求同”、“民生求通”、“情感求合”的任务,以追求两岸融合愿景。事实上,彼此好好相处,确实是台湾多数民意趋向,但好来好往并不意味着民心趋统、将两岸视为一家。
作为统一的被动者,台湾民众看的不是大陆的善心诚意,而是决心意志。在手段上,前者是软,后者是硬,大陆若只是表现出诚意,而未展现坚决意志,台湾民众没有理由“服软”。因此,政策面实应“软中带硬”,同时展现诚意与决心,才可能获取民心趋统的效果。
台北市区夜景资料图:新华社
在融统政策中,最醒目、最务实、又最适合展现统一决心的计划,就是“台海通道”。因为此一计划兼具经济、军事、文化与政治意义。
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等物理性连接两岸的“台海通道”大工程,原本被设定的前提是通过两岸政治谈判,或统一后实现,但考虑到当前恶劣的局势,个人建议取消政治谈判之前提,直接开工,以凸显统一的决心。
在尚未经过两岸政治谈判的情况下开工,需要考虑的风险是外部干涉,以及台湾政界的抵触。然而,风险就是机遇,统一是“求变”(改变现状)的工作,和平手段属于“稳中求变”,军事手段属于“险中求变”,单方面启动台海通道工程是以上两者的折衷方案,避免前者操之过慢、后者操之过急的缺点。
台美肯定会宣说这是一种“灰色地带作战”,然而,是又如何?大陆方面就算“躺平”也会被恶意渲染成“侵略野心”,因此无需受制于对手的国际宣传,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节奏,旨在展现决心。
什么是“东山陆桥”台海通道?
我原本只知道两种台海通道方案,即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直到最近拜读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大陆还有“东山陆桥”一案。
该文言简意赅的说明令人振奋,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能让大陆灵活掌握施工节奏的方法,随现实而变动,而“东山陆桥”似乎就是答案。只是不知为何,此案的公开资料相当稀少,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吸引专家出来为大众详细说明。
“东山陆桥”是横亘于台海的一道浅滩,自福建漳州南部的东山岛,延伸到海峡中部,再到澎湖列岛,并延伸至台湾本岛西部。远古大陆与台湾之间可经由此陆路通行,直到约6000-7000年前浅滩完全没入海中,才有了今天的“海峡两岸”。
图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东山陆桥”于2009年被列入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台湾学界称之为“台湾陆桥”),是“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一部分”的地理证据。根据该文说明,它由“台湾浅滩、南澎湖浅滩、北澎湖浅滩、台西浅滩四个部分组成,一般深度不超过40米,最浅仅10米。当海平面下降的幅度超过40米时,这道浅滩便露出海面,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陆桥”。
2016年,数名大陆学者在详细考察后,认为东山陆桥是台海通道的最佳路线,并草拟了征求意见报告(《台海大通道与海上万国商城——永久解决台湾与打造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报告》)。
该报告主张,采用桥、路、岛的复合方式比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更可行,而东山陆桥最符合条件。此方案计划在海水深处架设桥梁,浅处填海造路,最浅处填海造岛,而施工分为三期:第一期路段由东山岛至“海峡中线”,长约120公里;第二期路段由“海峡中线”至澎湖列岛,长约80公里;第三期路段由澎湖列岛至台湾岛,长约45公里。
简言之,就是在自然的东山陆桥基础上,造一条人工的东山陆桥。
在自然条件上,其优点是海水最浅,地质稳固,沙源充足(有利于堆沙造陆)。在人文条件上,则因分期施工,完整工期根据两岸政治形势“可长可短”,“即使修修停停也影响不大”——也就是这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承上文,短期内,我们需要启动一个工程弹性较大的台湾通道,以展现促统意志,同时不必受限于两岸政治形势。相较之下,海底隧道虽是最安全的选项,但工程期以30年计,属于长远打算的方案;跨海大桥因需考量海深、风浪与地震等等因素,技术难度较高,中途停建的损失也较大,不利于单方面开工所需要的政治弹性。
东山陆桥的三期分工,也可以选择“先岛后路”,即在台湾浅滩(所谓“海峡中线”以西)填海造岛,然后再往东西延伸造路,而台海不是南海,没有与其他主权国家争端的问题。
需要补充的是,在理想上,东山陆桥方案每填一段路或每造一个小岛,都能获取经济利益,有利于海上避风救险(针对两岸渔民),还能建立海洋科研中心、军事设施,让东山陆桥发挥多元功能,而这些功能在整体工期完成前就能发挥,基本无需台湾的同意与配合。
看起来挺理想,但为什么东山陆桥方案的能见度,远低于跨海大桥呢?这是我所不解的地方,猜测是因为顾虑到地缘政治风险。
是不符合经济效益?还是挡了所谓“自由航行”之路?
在可能的台美抵触中,台湾政坛的反应自然是负面的,因为东山陆桥的开工形同对两岸政治谈判设下了时间表,台湾舆论会立即计算第一条台海通道的完工可能时间,并视为统一时间表。
至于台湾民众的反应,不会全是负面的,毕竟,台海通道是预期中的建设,也是和平的象征,只是从遥遥无期变成了“目测可及”,需要时间适应,就算政客肯定会予以妖魔化,台海通道的正面意义仍不容否定。
总的来说,台湾会因此相信大陆“促统”是玩真的,且行动不会受制于经济或外部因素。关于此,大陆方面不需要明确承诺台海通道何时完工,只需让工程愿景和具体进展说明一切即可。此软中带硬之举,必然会使台湾民心发生变化,至于是正面看待的多或抵触的多,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行动本身的里程碑意义。
也有大陆学者认为,单方面兴建台海通道会将台湾民心推远。这种说法缺乏意义,因为此举本就是“软中带硬”,目的在宣示决心,而不只是强调两岸一家亲。
东山陆桥的最大风险,应是美国的反应,以及是否符合经济效益。
事实上,三种台湾通道都会遇到以上难关,我不认为经济效益是关键问题,公共交通建设不是只讲经济效益,而台海通道设想之初衷,也不完全着眼于经济。当然,也不能不惜成本建造一个“工程奇迹”,不过也正因此,我才纳闷为何东山陆桥的构想没有被重视,因为其建造成本可能是三种方案中最低的。
此外,无论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还是东山陆桥,台海通道的正式开工当然会引起美方的强烈反应,三种方案都无可避免要造岛,造岛一定会被认为有军事目的。而三种方案中,唯东山陆桥可能会“缩窄”台海航路,因为它把海填成了一条路,海滩较浅的地方在所谓“海峡中线”以东,这是美军所谓“自由航行”的通道,针对性的政治意味颇为强烈。
如果说,这是去年以前的顾虑,今年的台海形势发展已经大幅削减了这样的顾虑,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现在已经十分明朗:无论大陆做什么,甚至什么都不做,美国“武装台湾”的脚步不会停,台湾政治性远离大陆的脚步也不会停。而中国大陆最大的筹码就是地理条件,客观形势告诉我们,多加利用地理优势的时刻已经到了。
特别是,大陆海警船舰已经开始在台湾周边海域相对积极地活动,甚而在最近一次美、加军舰穿越台海时,解放军舰艇分别在所谓“海峡中线”的东西两侧包抄监视,西侧舰艇还在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内,对美方而言,台海的“自由度”已无可避免地越来越低。
图源:“东部战区”微博
所谓台海“内海化”是一个形容词,其具体形式现已完全由大陆主导,局面有利于充实这个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此即今年以来最醒目的变化。而不能不说,此一局面的形成,赖清德与口是心非的拜登政府“厥功至伟”。
狭窄的台湾海峡就是地理优势,造岛造路建设台海通道则是“人工加码”,这便是为何,当前急需一个工期灵活的方案,以因应不断变化的中美博弈。用白话说,直接开工是一种绵里藏针、又可放可收的摊牌,而美国及其盟友面对非武力措施,能做的反制有限。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东山陆桥方案中的“万国商城”构想,就是在所谓“海峡中线”以西填海造岛,这个地理位置完全由中方控制,谁也不能说不行。
结语
台海通道的三种方案我都支持,尤其支持可以立即开工的那一种。
在各种顾虑中,最不必要顾虑的是台湾政坛,其次是台湾民心。苦等台湾政客与大陆商量方案计划,那得等到海枯石烂,甚至东山陆桥又自然凸出海面也等不到,无论台湾由谁执政。
隶属台湾防务部门的智库“国防院”在双十前公布了一份民调,数据显示61%的民众认为解放军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在5年内攻台,有恃无恐的底气算是很足了。“恃”什么呢?主要就是“恃”大陆缺乏决心收复台湾。而“决心不足”,除了与美国有直接关系,台湾方面还料定大陆自顾不暇,无力亮剑,军演都是演假的。
因此,宣布开工吧!
台海通道规划已久,并不是什么新方案,而且工程耗时,动工宜早不宜晚。
考虑到特朗普胜选机率较大,对付这样的对手,只有让他相信中方是玩真的,才能遏制其虚张声势与肆无忌惮。
参考文献:
陈立群:《沿东山陆桥修建台海大通道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