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飞天去

>>飞行乘组中有两名90后

>>主要任务

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

在轨驻留约6个月

将开展生命科学、流体、燃烧、材料等科学实验项目

首次带果蝇上太空

何时登月也有期

>>2025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

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

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

>>2030年前

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期间两名航天员将驾驶载人月球车

在月面开展科考活动

载人月球车征名活动已经启动

瞄准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入轨后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

2025年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

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了相关情况。

神舟十八号计划11月4日返回

林西强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我国瞄准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2025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11月4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了解,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

天舟八号将于11月中旬择机发射

今年9月,受超强台风“摩羯”影响,海南文昌遭受严重灾害,也对发射场有关厂房设备、建设现场和生活设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林西强表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天舟八号任务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将于11月中旬择机发射。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稳步推进。“空间站任务规划上已充分考虑了应对类似情况的物资储备,目前在轨物资充足,满足任务要求。”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已开始训练

未来将承担载人登月任务

林西强还介绍说,“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完成,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并于今年8月入队参加训练。”

林西强表示,针对第四批航天员不仅要执行空间站任务,未来还要执行载人登月任务的新特点,在训练内容设置上,既注重失重状态下生活工作与健康维护等基本技能以及出舱活动、设备维护维修、空间科学实(试)验等专项技能的掌握,更面向未来载人登月任务,进一步培塑航天员从操控飞行器到驾驶月球车、从天体辨识到地质科考、从太空失重漂浮到月面负重行走的能力。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中的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已于8月8日入队。“目前,2名港澳载荷专家已全面融入团队,训练热情饱满,身心状态俱佳。”林西强说。

神舟十九号

首次带果蝇上太空

据报道,神舟十九号乘组任务期间,将开展生命科学、流体、燃烧、材料等科学实验项目。而此次任务中,我国还首次把果蝇带上太空。

果蝇便于进行遗传学实验,许多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相似性,其研究可以获得对人类遗传疾病的认识,为研究人类自身在太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

今年4月上太空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实现了在中国空间站养鱼,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还实施了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钟红恩2023年7月曾表示,未来我国还计划在空间站用小鼠进行实验,包括小鼠在太空中的生长实验,及小鼠在地面受精后在太空孕育的实验,希望通过这些实验研究人类在太空繁衍的可能性。

载人月球车效果图公布

征名开始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林西强介绍说,我国载人月球车方案征集经过两轮择优,最终确定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空间技术研究院团队分获前两名,两者在创新性和先进性上各具特色,都获得了月球车初样研制合同,并行开展研制。后续,将在初样研制结束时开展比测,最终决定中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月球车研制团队。

而为了汇聚社会智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现启动载人月球车征名活动。所有热爱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自然人、法人及组织均可参与。

据介绍,我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期间两名航天员将驾驶载人月球车在月面开展科考活动。我国载人月球车采用模块化可折叠构型,能承载2名航天员驾驶,具备崎岖地形快速移动、导航定位、安全辅助、对地实时通信和载荷物资高效运输等功能。

载人月球车征名活动提交方式:

(1)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内容为载人月球车名称及创意说明(300字以内),以及参赛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2)截止日期(2024年11月30日24时)前统一发送至邮箱,来稿邮件需注明“载人月球车征名活动”。邮箱为:zhengming-yqc@cmse.gov.cn

『老将』蔡旭哲任指令长

两名『90后』航天员梦圆太空

一个属龙,两个属马

龙马奔腾踏九霄

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乘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员宋令东、航天员王浩泽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90后”,王浩泽还是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

神舟十九号乘组指令长蔡旭哲表示,“02操作能力很强,思维灵活。”“03理论功底扎实,耐心细心。”蔡旭哲说,各司其职、攥指成拳,共同训练一年多来,乘组拥有了“1+1+1=1”的默契。“我属龙,他们两个属马,这两个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有着很好的寓意。”有媒体评论,可谓龙马奔腾踏九霄。

蔡旭哲:二度飞天,这次有何新挑战?

曾随神舟十四号出征的航天员蔡旭哲被任命为神舟十九号乘组的指令长,备受关注。再赴天宫之约,他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角色转换,他又有哪些感受?

2022年,蔡旭哲作为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而在神舟十四号返回落地时,蔡旭哲曾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天宫。蔡旭哲首飞的神舟十四号任务被称为是建造阶段情况最复杂的一次,技术难度高,任务重,由于当时的空间站还属于建造阶段,所以蔡旭哲也亲身经历了天宫从“一居室”到“三居室”的转变。蔡旭哲回忆:“在神舟十四号返回前,我在舱里走了一圈。我们刚上去时候只有一个核心舱,而当我们走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三舱‘T’字的最终构型,可以说这个空间站是从我们手里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我非常留恋,我走的时候就在想,什么时候还能回来。”

根据计划,此次神舟十九号安排了多次出舱任务。对此,神舟十九号乘组也做了大量的训练。“但有些训练可以模拟,有些则模拟不到。比如,如何把舱外的设备在舱内进行存储和传递,这是一个难点。”蔡旭哲说。

2022年初登空间站时,蔡旭哲曾带了一些蔬菜的种子,并第一次在中国空间站培植出了生菜。“带上新鲜的种子,看着它们一点一点地生根发芽,有一种看着孩子成长的感觉,让自己感觉离地球没有很远。现在有了更好的太空菜园,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带种子了。我会带一些纸质的书,在晚上睡觉前看一看。”他还表示,“空间站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位航天员都是接力赛中的一员。目前,每年两次、每次半年已经成为常态,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交接,把接力棒从一个乘组传递给下一个乘组,不仅是乘组之间的传递,还包括航天员队伍的传承。”蔡旭哲说。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央视等

“守望者”,带上牡丹图飞出新高度

宋令东是我国首位“90后”男航天员。从捍卫祖国长空到为国出征太空,他有着怎样的经历?此次太空出差,他又有哪些期待?

1990年8月,宋令东出生在山东菏泽曹县的一个小村庄里。21年前,13岁的宋令东和同学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无比神往,飞天梦想的种子就此萌发。高中毕业后,他选择离太空更近的天空,成为一名飞行员。刚入伍时,宋令东对飞行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的概念很模糊。在一次理论集训时,一位战斗机飞行员讲述了自己的飞行生涯,下课后还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宋令东后来表示,“我当时看了这句话后心里憋了口气,我说我就要当那个最好的男子汉,飞最好的飞机,我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

2016年,宋令东开始执行飞行任务,2018年,正在执行任务的宋令东接到单位通知,可以参加航天员选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投身航天事业能够实现自己价值,也想挑战自己。”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2020年9月,宋令东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宋令东回忆,聂海胜看到他后,得知他是1990年出生,他的父亲是1963年生人,一下就笑了。因为聂海胜是1964年出生的,仅比宋令东的父亲小一岁。那一刻,宋令东觉得航天这个事业离自己很遥远,毕竟自己的父辈还在准备飞行,初出茅庐的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接过这个担子呢?而填补梦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是科学严谨的训练体系,前辈的无私倾囊相授,以及宋令东一次次的训练和打磨。

此次太空出差,宋令东除了携带几张家人的照片,还准备带上一幅牡丹图。他说,待到牡丹再次盛开之时,便是他从太空归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在我的家乡,牡丹寓意着吉祥如意,也寓意着繁荣昌盛。我打算把这幅画挂在我的睡眠区,它会激励着我更好地完成任务。”

做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为祖国出征,飞出新高度,看不一样的风景……宋令东的梦想一直如此。他说,自己微信名叫“守望者”,这个名字十年没有变过,因为这是他的一个梦想。

第一个坐上火箭的火箭设计师,是她!

王浩泽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她1990年出生在河北滦平,200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2年保研至本校工程热物理专业。不过,她可不是一个“书呆子”,她喜欢跑步,代表学校参加过省级运动会。王浩泽觉得,正是当年的锻炼,才为自己成为航天员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015年,王浩泽进入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工作,多年来一直钻研新型火箭发动机。而在第三批航天员中有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也是其中之一。此前她从来没有想过,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朝一日可以成为航天员。“当时看到有这个机会,太宝贵了,我就报了名,这太酷了!”身为工程师而非飞行员,王浩泽没有飞行经验,选拔过程中,各种航天生理功能测试对她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第一次坐离心机便让王浩泽印象深刻,短短几十秒,6个G的负荷她感觉呼吸困难,肺像撕裂一样,“离心机教员说他有一个警铃,这么多年从未响过,从来没有航天员按下过。虽然我很难受,但我决不能成为第一个按警铃的人。”

带着这样的信念,王浩泽从没想过放弃,她还总结出了两个训练法宝——“苦练”和“勤思”。比如“交会对接”这个项目,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上手很快,王浩泽则有些摸不着门道,对此,她只能“苦练”。经过近千次的训练,她每一次都能达标。第二个法宝“勤思”,王浩泽说,“在出舱训练时,有一些操作需要更多的思考,比如,身体呈现什么样的姿态能拓展操作范围,手应该握在哪个位置可以抓得更牢、更好发力。”最终,王浩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部考核,被确定为神舟十九号任务航天员。

对于太空之旅,王浩泽充满信心和期待。她说:“我们各有分工,大型的任务会共同完成。”作为女性航天工程师,王浩泽也有自己的使命:“我认为更多的是与地面技术人员的沟通,比如遇到一些预案之外的情况,需要‘天地同心’,共同动用我们的智慧和工程背景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