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婧 摄于2024年10月23日第九届陆家嘴咖啡文化节
饮中三品,各有其致,酒近仙,茶近佛,咖啡近情。情者,性也,饮食而外,人类大爱,亲情,友情,情侣情,宗族情,家国情,世代绵瓞,亘古不绝,唯情一字而已。是故古曰,食色性也!乐事人间,延续后代,是为至性。酒性烈,放达,有阳刚之美;茶性温,甘苦相济,有中和之美;唯有咖啡温婉,缠绵,乃呈阴柔之美。所以,咖啡近情,其位独特,无可替代。鄙人浅见,不足为公论,一笑可也!
三品之中,茶和酒堪称吾国国粹,乃是国人引以自豪的文明瑰宝。酒趣茶韵,造就了中华千年风雅。而咖啡非是,国中原先少有此物。我们有酒家,有茶肆,有勾栏瓦舍,却没有咖啡厅。因为咖啡的产地在赤道沿线,南美,东南亚,印度、越南都有,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有一些,但产量不多。国人喝咖啡,应是近代以来之事。
关于咖啡的起源,据说是在九世纪的埃塞俄比亚,一个名叫卡尔迪的牧羊人,在寻找丢失的羊群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羊吃过就非常兴奋的红色浆果,这就是后来人们饮用的咖啡豆。这是关于咖啡起源的一种说法。(参看蒋春生:《神奇的“黑色魔力”:咖啡的时空之旅》,《光明日报》2024年7月18日。此后引文未见注明者,均同此注。)于是在世界各地不同时期掀起了令人迷醉的“黑色风暴”。此物的发生与被发现,的确有一点神秘色彩。即使是它的生长史,也极富令人遐想与诱惑的魔力:果实呈椭圆形,未成熟时为青绿色,成熟后其色艳红,烘焙后则发出黑色的光芒。
咖啡的生长史,仿佛象征着女性的一生一世:垂髫的豆蔻年华是青涩的,丰腴的成熟期有令人迷乱的艳丽,那些曾经的青涩,顷刻间化为了娇艳鲜丽的红玛瑙,而它烘焙后黑色闪亮的芬芳,足以劈开人们内心的暗夜,却是人们永恒之爱的诱惑!所以我认定咖啡近于女性。她的存在足以引发一场关于一只苹果的美丽的战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种生生死死的爱恋,乃至陆游与唐琬的那种悲情的叹惋,这就是咖啡。这就是令人又恨又爱的,欲罢不能、又让人沉醉的,甜而苦、苦而甜的“毒液”。当我认真回想这植物和它的果实,它的色彩和香气,它的令人升腾欲望的黑色潮涌,让人联想和战栗的岂止是海伦,岂止是西施和貂蝉,又岂止是中宵夜静的长生殿!
说到咖啡,我眼中总会无限地向前延伸,从西湖的平湖秋月到塞纳河左岸,多瑙河边,乃至被诗人命名为翡冷翠的波光帆影,一座连着一座的彩色遮阳伞花朵般开放,那就是如今时兴于世界的咖啡座。一杯咖啡,拂起一缕清香,有人对着悠远的帆影凝神,有人瞩目于柳荫深处野花丛中的迷人背影,他是在盼望着一袭倩影?他是巴尔扎克?他是罗曼·罗兰?他是雨果或者小仲马?是他们与佳人有约?上海外滩,平湖秋月,以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展翅于珠江边的那只白天鹅(白天鹅,珠江边宾馆名)。由于国门开放,在当日中国,咖啡已经从京城六国饭店的云端流向了民间,成为一道时尚的风景。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咖啡馆于是被尊为知识传播和时尚交流的一种方式和场所。即使是在文明时尚的西方,咖啡的传播也是最先启动在知识密集的地区,咖啡成为时尚与知识界的钟情于斯是一致的。据称,17世纪初,在英国牛津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随后,这些在牛津、剑桥、哈佛或者耶鲁周边的咖啡馆里聚集了年轻的学者和教授,一杯咖啡,足以消磨一个下午。他们在这里研讨学问、复习功课,讨论时潮,咖啡馆于是成为了俗称的“便士大学”。不仅是学者和知识者,还有作家和诗人,他们利用咖啡馆的空间喝下午茶,写作,或者会见朋友。咖啡馆于是由“智慧殿堂”发展而为知识共享空间。它频繁地出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16世纪初的阿拉伯语颂歌:“哦,咖啡!你驱散了所有忧伤,是学者们的渴慕之光,它给追求智慧之人带来健康”。17世纪18世纪,咖啡更是大量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从弥尔顿到济慈,从狄更斯到萨特。艾略特甚至说:“我用咖啡勺丈量了人生。”
在中国,咖啡成为流行的时尚,乃是晚近之事。19世纪中叶,国门开放,随着传教士、学者、商贾而来的,除了教堂、医院、海关、邮政,接着是赛马场、俱乐部,博物馆和电影院,特别是咖啡厅如花盛开。与外面世界交往多了,受到西风影响的中国知识界、学者和留学生,也自然地把西方文化、包括对咖啡的热爱带回了中国。香港、上海当然是得风气之先,旺角、铜锣湾、兰桂坊,乃至梧桐树荫下的老上海霞飞路,到处咖啡飘香,成为那个时代一道迷人的风景。
与咖啡接触多了,人们也逐渐熟悉了它的品牌,卡布奇诺、拿铁、意大利浓咖啡,乃至马来西亚白咖啡,终于成为普通人家客厅的常备。咖啡虽步下了神坛,却是不改它的高贵品质。它在中国广袤的乡村依然罕见,多半乃是开放的城市居民、特别是知识界的密友。一般人依然少于问津,可能由于习惯,也可能由于消费能力。一杯咖啡,不同场合,价位各异,宾馆餐厅,每款可高达百余以至数百元,即使是在星巴克或是麦当劳,也并非平民能够轻易享用的。我个人的经验是,居家自备、及时冲泡较为省钱。闲坐消遣,咖啡为伴,如对挚友,逍遥自在。
然而,说到底咖啡的作用不仅在于饮用,它还是交际场合的天使。友朋相聚,咖啡飘香,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饮用咖啡的理想境界的确不同于酒场喧腾,也不同于茶室凝思,它最宜于二人静谧相对,亦即我所乐见的“两个人的咖啡”。或是亭午青荫,或是花前月下,一个僻静的角落,两心默默,此情此意,可比天人!
2024年9月30日于昌平北七家
作者:谢冕
文:谢冕图:袁婧编辑:谢娟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